> 要聞 >

云南富民縣積極加快“三旅”融合發展 實現村民和村集體經濟“雙贏”

時間:2022-11-08 08:32:20       來源:云南經濟日報

富民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九化富民”行動為抓手,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通過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引進區域化項目、創新“互聯網+”模式等,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打好助農“組合拳”,跑出富農“加速度”。

發揮合作社作用,探索農民增收“新模式”。永定街道成立富民縣白石巖冬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把村黨組織建設與冬桃產業發展、農民和村集體增收中心工作相融合,為社員提供種植技術及銷售經驗的交流培訓,開展信息咨詢、產品宣傳、組織銷售等服務。采取“村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自主經營模式和“村黨組織+合作社+服務”的統購包銷模式,多渠道幫助農民致富、促進集體增收。大營街道成立“正標谷花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稻”“魚”共生項目,集中開展魚苗選購、引進、養殖等培訓,推廣稻魚生態米種植技術,組織村干部及養殖戶多方考察,拓寬谷花魚、稻魚生態米產品銷售渠道,因地制宜通過改變種植養殖方式促農增收。散旦鎮采取“黨總支+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成立善贏(富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沙營新村周邊200畝土地進行統一流轉、規劃,為村民提供穩定就業崗位70個。打造彩色水稻景觀,用新穎視覺體驗吸引游客“打卡”宣傳。探索“線上平臺銷售+線下實體經營”的營銷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引進區域化項目,打通農民增收“新路線”。羅免鎮探索以“龍頭企業+示范基地+合作社+村集體+低收入農戶”為主要發展模式的優質鵝苗產業項目,讓廣大農村勞動力在家創業就業。依托鳴豐鵝業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家庭鵝養殖;通過建設育場、成鵝養殖房舍及配套設施,項目建成后通過收取租金增加村集體的收益。款莊鎮引進“農光互補”賦能“一地二用”中草藥種植項目,將光伏發電與土地綜合利用結合起來,種植喜陰經濟作物及中藥材,大力發展“板下經濟”。培育“農光互補”產業模式,形成頂上有光伏、地上有農業、周邊能務工的產業綜合發展格局。東村鎮引入“甜脆豌豆”種植項目,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助力農產品實現訂單式生產、收購,因地制宜做優甜脆豌豆產業。同時引進黃精、三七等中草藥項目,經濟合作社將村民連片閑置土地統一流轉至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引進企業,通過規范流轉程序流轉至企業,實現村民和村集體經濟“雙贏”。

創新“互聯網+”模式,開拓農民增收“新渠道”。赤鷲鎮加大農產品集采化工作力度,主動接洽企業及商超、集貿市場,將赤鷲農產品供應到昆明生鮮超市,并上架“赤鷲供銷”小程序App,與“拼多多”電商平臺實現產銷對接,讓赤鷲的各類農產品搭乘電商“快車”銷售到全國各地,實現網絡平臺銷售。建立起博士后工作站,完成車厘子物聯網監測、環境溫度、雨量、光照等監測,掃描二維碼即可連上服務器,提供遠程數據采集、分析、數據演示、視頻監控服務等,讓水果和科技實現了有效鏈接,做到了種植有技術、管理有服務、賣果有銷路的增收致富新路。

加快“三旅”融合發展,瞄準農民增收“新方向”。永定街道石橋村推行“黨建引領、能人帶動、群眾參與、公司運營”的模式,走出了一條“黨組織領、黨員帶、群眾跟、能人推”的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之路。通過打造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經營模式,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形成集農業種植、生態旅游、農業體驗、康養休閑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新業態,實現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赤鷲鎮半山耕云農旅、文旅、康旅“三旅”融合,以富民濃厚的農耕文化和多彩多姿的鄉村文化為主,集農業生產、鄉村旅游、創意產業、自然教育、康復養老為一體的“新型田園綜合體”。以多產業、多功能有機結合的空間實體,讓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質流反哺鄉村,在促進鄉村振興的同時,也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旅游+體驗”的綜合發展模式。

標簽: 云南富民縣 三旅融合發展 新型田園綜合體 赤鷲鎮半山耕云農旅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