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實施滿3個月。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顯示,目前,個人養老金的四大類產品均已亮相,加上昨日獲批的11款理財產品,目前共有619款產品可供投資者選擇。
業內人士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局良好,下一步的問題是如何將個人養老金規模做大做強,讓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壯大起來。從目前個人養老金的開戶數量以及資金繳存額來看,投資者仍有一定觀望情緒。未來需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并繼續完善相關政策,相關金融機構也要通過完善服務、提升投資收益等方式增強吸引力,讓人們更積極參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開局良好 機構積極參與
備受關注的個人養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啟動實施,至今已有3個月。
據人社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2年年末,全國有接近2000萬人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繳費人數超過600萬人。據2月23日召開的“北京地區養老金融服務專題發布會”消息,到目前為止,北京市轄內有22家銀行機構上線個人養老金產品,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約190萬戶,繳存資金超過38億元,以儲蓄存款為主。
從產品范圍來看,目前個人養老金有四大類共619款產品可供投資者選擇。其中,儲蓄類產品數量最多,共有455款,分為零存整取、整存整取、定活兩便等類型;基金類產品133款,主要分為目標日期基金和目標風險基金兩大類;保險產品13款,其中8款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此外,還有理財類產品18款。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局良好,個人養老金的開戶、繳費、投資以及領取等各個環節的規則清晰明確,全國信息系統服務平臺順利開通,各金融機構運營系統順利納入。
各大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個人養老金業務,尤其是擁有前端開戶優勢的銀行,目前各大銀行都在大力推廣,鼓勵消費者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國民養老保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養老保險具有“保證+浮動”的特點,能夠在低風險基礎上取得更好收益。從消費者咨詢來看,目前最受關注的兩個問題是抵扣個人所得稅如何操作,以及在哪些銀行渠道可以購買。“截至今年2月初,公司個人養老金產品件均保費超1.1萬元。同時,消費者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40歲以下人群占比達50%。”該負責人表示。
投資者也高度關注個人養老金,“是否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買什么產品好?”成了熱點話題。在北京工作的陳晨(化名)告訴記者,“我已經開立了個人養老金賬戶,目前買了一部分存款產品,還有部分額度準備買其他產品,想再比較一下。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出后我就積極參與,就當強制儲蓄,為養老做準備。”
西南財經大學等機構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家庭財富指數調研年度報告顯示,在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后,絕大多數居民打算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和理財產品等中低風險養老產品。
面對四大類六百多款個人養老金產品,投資者應當怎么選擇?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所有納入個人養老金的產品都具有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投資者可以結合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不同的產品。
做大做強 尚待多方發力
在取得良好開局后,個人養老金還需進一步做大做強,使養老保障的三個支柱實現更加平衡發展。
房連泉表示,從目前已經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人數以及繳存金額看,投資者仍有較明顯的觀望心態。例如,根據北京的數據計算,人均繳存資金約2000元;截至今年1月底,成都110多萬戶共繳存資金近8億元,人均繳存資金約727元,人均繳存額度與政策允許的每年12000元上限有較大差距。個人養老金多為長期產品,涉足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金融機構應發揮自身優勢,以較為理想的收益率來吸引消費者。
“我還沒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主要是覺得以后買了房就沒有余錢存入賬戶了,所以還在猶豫。”出生于1996年的童毅(化名)對記者表示。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尚未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人主要出于幾方面原因,一是收入不高,感覺參與個人養老金的節稅效果不明顯;二是部分年輕人以后買房或子女教育支出可能需要大筆資金,而個人養老金必須進行長期投資,流動性受限;三是目前產品比較多,還沒詳細了解和比較。
對此,專家也提出了相關建議。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俊生此前對記者表示,當前每年1.2萬元個人繳費稅前扣除標準較低,實際稅前扣除的額度較為有限,節稅效果不明顯,建議適當提高。同時,建議建立抵扣額度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指數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未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動態提高稅前抵扣額度。
此外,有保險機構表示,在業務開展中發現,投資者購買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流程較為繁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們的投資熱情。因此,希望能在個人養老金試點期間持續優化養老保險產品購買流程,提升客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