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一家上市券商或因自營業務表現不佳等影響,對人員隊伍進行了“優化”,免去該公司金融市場委員會四位負責人職務,并著手引入專業團隊承擔自營條線工作。該事件引發市場對券商自營業務的關注。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述事件可能涉及很多方面,隊伍優化也不一定是業績不佳直接導致。畢竟去年行業自營整體表現都不好。”
近年來,面對多變的市場環境,自營成為影響券商業績的核心變量,是推動行業盈利升降的主要因素。
這從2022年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券商業績表現可以得到驗證。《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2022年全年,43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自營業務凈收入777.77億元(不含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同比下降53.4%,除3家上市券商自營業務實現同比增長外,其余40家全部下降,并直接拖累整體業績表現不佳。
不過,也正因為2022年的低基數,2023年一季度,在其余四大主營業務收入持續下降的態勢下,上市券商自營業務憑借“一己之力”帶動整體業績回升。43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自營業務凈收入495.08億元,去年同期為-19.49億元。其中,22家自營業務凈收入實現扭虧為盈,西部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天風證券同比增幅均超1000%,分別為2386.23%,1786.7%、1449.53%、1283.74%。絕大多數上市券商一季度業績高增均得益于其自營業務收入的高增。
“一季度,上市券商自營規模5.7萬億元,同比增長15.2%。經測算,一季度年化自營收益率3.4%,上年同期為-0.17%。”光大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王思敏表示,與美國證券行業“交易和投資收益”中大部分是做市交易帶來的價差收入風險和波動性相對較低不同,我國證券行業的自營風險敞口相對較大,雖然固收類持倉占比約在八成以上,但各品種投資收益率波動均較大。“去方向化”的業務布局以及代客衍生品業務的發展是重要方向。
“近年來,自營業務逐漸偏向場外衍生品業務等非方向性業務,促進券商投資業務走向資本中介化、產品化,推動投資業務風險中性,實現業績穩定。全行業自營投資去方向任重道遠,一要結合資產配置環境順勢股債輪動,二要拓展機構客戶需求,發展衍生品等代客屬性業務。”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非銀團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