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6月9日訊(記者 郭偉瑩)醫、藥、險融合發展漸成行業共識,商業健康險在這一業務模式中應當如何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呢?
(資料圖片)
6月8日,第六屆中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創新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在“商業健康險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圓桌論壇環節,多位專家學者、保險公司高管、生物醫藥創新企業負責人等共同探討,“三醫聯動”之下的商業健康險怎樣成為有效的支付方。
作為一家專業健康險公司,平安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健康險”)在保險、醫療、藥企協同創新方面多有探索,例如在保險產品中加入特藥保障、特定帶病體人群保障設計等,與醫療機構、醫藥企業等共同推出相關服務產品。
對于生物醫藥行業而言,藥品藥械的持續創新需要合理的回報來加以支撐。但在政府作為醫保主要支付方的大背景下,藥品藥械的支付問題顯得更為現實且緊迫。當下,藥企若參與集采申報則將面臨產品的大幅降價,而不參與或報價過高而丟標或對業績和市場占有率造成沖擊。
信達生物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全國市場準入執行總監樊琳在圓桌論壇上直言,生物醫藥的創新發展由兩方面來決定,一方面是臨床上是否有需求促使公司進行研發;另一方面是現有的支付制度是否能支持公司在現有的研發體系下做更多創新和研發。
就支付制度來看,醫保基金承壓之下,非醫保市場成為生物醫藥公司轉型的一大方向,商保領域也自然成為一個重要選項。與基本醫保相比,商業健康險有更靈活的談判的方式和風險共攤的機制,可以更好地承接符合市場規律創新藥定價的體系。在醫藥端,醫藥機構把慢病群體、既往癥用藥群體的數據提供給保險公司,雙方保持行業良性的互動也逐漸獲得認可,這也能擴大數據的量的優勢。
平安健康險總精算師兼首席風險官丁雯表示,客戶的需求離不開醫藥的發展,基本醫保確實不錯,但還有很多創新藥沒有納入基本醫保范疇,商保要做的就是把基本醫保沒有覆蓋的部分覆蓋到。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以百萬醫療險為例,平安健康險每年在升級的時候會不斷去開拓藥品器械的創新,會跟藥企有充分溝通,明確藥品的適應證、覆蓋面等,針對不同適用人群有不同的定價邏輯。”丁雯說道,平安健康險會去看這個藥的需求,要有一定的覆蓋面,所以去年上的藥是廣譜藥,很多實體瘤都可以用到,因而成本也相對高昂一點。因為是新上市的藥,沒有進入到基本醫保,一般人會覺得并不容易負擔得起,但他若購買了商業保險就可以承擔相應的費用。
2022年11月,平安健康險與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至本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宣布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共同拓展泛實體瘤創新支付的服務模式,為中國NTRK陽性患者解決實際的用藥負擔。這一三方合作,既有希望解決NTRK基因融合知曉率、檢測率問題,還可以助力解決腫瘤創新藥品費用支付問題,為更多中國患者帶來生存獲益。
今年5月,北京市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平安健康險、至本醫療宣布戰略合作,聚焦腫瘤精準診療創新生態圈,為中國癌癥患者提供優質便捷的個體化精準診療專家在線會診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
“基本醫保只是保基本,更多的創新藥、高值藥進入中國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回報。要持續創新,需要商業健康險這個支付角色來促使行業有良性的循環和發展。”勃林格殷格翰大中華區人用藥品事業部創新準入負責人朱婭莉在圓桌論壇上也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