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上,除了上市公司自身利空之外,公司高管、實控人、大股東的突發利空事件也成為了重挫公司股價的利刃。6月27日,交控科技(688015)盤中股價大跌,最終大幅收跌9.63%,而這一市場表現主要是由于公司董事長郜春海被留置調查。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市場上被留置調查的A股高管、股東不斷,涉及公司包括集友股份、中炬高新、安納達、申華控股等11股,消息披露后均重挫公司股價。另外,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也被視為重大利空,經同花順iFinD統計,年內已有27家公司高管、大股東被證監會立案。
交控科技回應
(資料圖)
受董事長被留置調查的消息影響,交控科技6月27日盤中大跌。
交易行情顯示,6月27日,交控科技大幅低開8.66%,開盤后公司股價不斷震蕩下行,早盤一度跌近14%,之后全天維持低位震蕩態勢。截至當日收盤,交控科技大幅收跌9.63%,股價報16.9元/股,總市值為31.76億元,當日成交金額9043萬元。
消息面上,6月26日晚間,交控科技披露公告稱,公司于6月25日收到天長市監察委員會簽發的《留置通知書》,對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法定代表人郜春海個人實施留置。
對于郜春海被留置調查的具體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致電交控科技董秘辦公室進行采訪,對方工作人員表示,“是對董事長的個人調查,公司方面目前沒有收到任何通知,留置調查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據交控科技披露的2022年年報顯示,郜春海時年52歲,是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截至報告期期末,持有公司1807.04萬股股份,持股比例9.61%,是公司的單一第二大股東。
針對公司的后續工作安排,交控科技則表示,公司于6月26日召開第三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議,除公司董事長郜春海未能出席,其他與會董事一致同意在郜春海留置期間,由副董事長鄧愛群代為履行公司董事長及法定代表人職責,以及代為履行公司董事會相關委員會成員的職責,由副總經理王偉代為履行公司總經理職責。
據了解,交控科技是一家專業從事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的研發、關鍵設備的研制、系統集成以及信號系統總承包、維保維護服務及其他相關技術服務公司。
留置調查不斷
今年以來,A股公司高管、股東被留置調查不斷,已先后有中炬高新、安納達、申華控股等多股披露過高管、大股東被留置調查的消息。
以時間順序來看,集友股份在今年1月30日披露了實控人、董事長、總裁徐善水被留置調查的公告,稱徐善水因涉嫌行賄而被留置;中炬高新則在2月21日披露稱,公司副總經理張衛華、朱洪濱因涉嫌嚴重違法,經廣東省監察委員會批準,中山市監察委員會對兩人立案調查并實施留置;同月28日,安納達披露稱,公司董事長姚程被采取留置措施,配合國家有關機關調查。
之后,申華控股、賽為智能、勁旅環境、和達科技、高能環境、東方電子、*ST榕泰7股也相繼披露了關于公司高管、大股東被留置調查的消息。
高管、大股東被留置調查消息披露后,多數個股股價受到重挫。以*ST榕泰為例,公司5月24日披露稱,公司實際控制人高大鵬被實施留置并立案調查,在5月25日-30日,公司連續走出了四個“一”字跌停板。
北京星來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被采取留置措施的話,肯定是有一些犯罪線索的,留置措施主要適用于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可能被留置高管和職務犯罪有關聯。王珺進一步舉例稱,比如A股公司高管行賄國家工作人員,國家工作人員就屬于職務犯罪,就會被監察機關留置,而高管作為行賄方,也是犯罪事實的關聯方,所以也會被監察委采取留置措施。
除了留置調查之外,上市公司、公司高管、大股東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也會給公司股價造成不小的影響。
經同花順iFinD統計,自今年以來,A股共有27股披露了關于公司高管、股東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公告,包括棒杰股份、華北制藥、旋極信息、金陵體育、ST三圣等,調查原因包括涉嫌內幕交易、涉嫌短線交易、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等。
恐影響公司聲譽
無論是被留置調查還是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多數上市公司表示,高管、股東被查不會對公司經營造成影響。
其中,交控科技就表示,公司具有完善的組織架構和規范的治理體系,已對相關事項做了妥善安排,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及子公司生產經營秩序正常,各項業務正穩步推進中;*ST榕泰也表示,公司擁有完善的治理結構及內部控制機制,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控制權未發生變化,董事會運作正常,生產經營管理情況正常,實控人被留置調查不會對公司正常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不過,投融資專家許小恒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高管的穩定對于公司穩健運營至關重要,高管被捕、調查,除了對上市公司經營層面產生一定影響之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公司聲譽。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科技產業投資分會副會長兼戰略投資智庫執行主任布娜新進而指出,公司高管被調查或多或少對上市公司股價都會產生一定的利空影響,如果是董事長等重要職位,影響程度會更大。許小恒進而指出,公司高管對上市公司的穩健運營至關重要,無論其“被查”是否與公司有關,對公司而言都是利空,除了對公司經營產生一定的影響之外,也會對公司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亦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在高管的選擇上應該更為謹慎,避免出現由于高管個人情況而對上市公司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