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廣西新聞網河池3月20日訊(通訊員 林秋妮 覃海林)近年來,河池市宜州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河長制+”的模式,將河長制工作靈活融入鄉村振興、文明創建等工作中,實現河長制從“有名有責”到“有能有效”,不斷提升水域生態治理環境,繪就一幅幅“水清、河暢、岸凈、景美”的新畫卷。
河長制+黨建,強化融合共建理念。該區創新落實“河長制”工作機制,構建“黨建+河長制”“雙共建”體系,將黨建與基層河長制高度融合,創新打造“黨委+黨支部+黨員”河流管護三級管理體系,突出落實“四級責任制”,把河長制工作列入黨委重要議事日程,落實河庫管理、巡查監管、督導整改、綜合整治等工作。各黨支部履行屬地管理職責,抓好黨員帶頭引領,宣傳引導廣大群眾自覺愛河護河,共同參與管河治水,落實河庫監管、保潔、整治責任。
同時,經常組織黨員干部對全鎮的河道水渠開展清淤疏浚整治工作,對河道水渠兩旁的枯枝雜草、白色垃圾等進行地毯式清理,為春灌提供有力保障,也為即將到來的汛期排澇工作排除風險。
截至2022年底,該區縣域141條河流由1481個黨組織21148名黨員分段管理,共完成巡河3.6萬人次、清淤除障120公里、環境衛生整治1500余次,基本做到了河岸垃圾“不下河”,水面垃圾“不出村”,河道垃圾突出問題解決“不出鄉鎮”,河湖“四亂”問題清理“不出區”,推動河長制工作實現從“有名”到“有效”,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和支持“河長制”的熱情,真正實現河長制落地落實。2017年,下枧河榮獲全國“最美家鄉河”稱號;2021年,宜州區河長辦編寫的《守護母親河、共建幸福河》入選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典型案例匯編》。
河長制+鄉村振興,拓寬增收新途徑。該區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脫貧人口充分就業,保障脫貧戶持續穩定增收,在選聘護河員時,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擔任公益崗護河員。目前,723名護河員中有396名脫貧人口,既充實了護河員隊伍,又為穩定脫貧戶收入提供了一份保障。此外,積極探索“河長制+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將轄區河湖庫納入管理范圍,建立區、鄉、村三級河長治水興水網絡體系,落實總河長2人、區河長6人,鄉鎮總河長32人,鄉鎮河長105人,村河長182人,落實各項河湖整治、管護措施,發揮水利防洪排澇、供水安全保障的作用,有序推進水系連通有水美鄉村建設,服務鄉村振興產業、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促進“鄉村因水而美,因水而興”。
河長制+美麗幸福河建設,促進鄉容村貌新提升。今年以來,該區把河長制工作與美麗幸福河湖結合,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等專項行動,從源頭上改善農村水環境,提升街容村貌和生活品質,先后完成下枧河、小環江、六坡水庫(金山湖)美麗幸福河湖建設工作。該區每周組織鄉鎮村社干部以及街道、村屯轄區內水域管理員、巡河員、保潔員、護田員等442人深入轄區的河道及公路沿線,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行動,先后完成中和河三合社區河道整治工程、東小江流河社區河道整治工程等11條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治理河道30公里,主要河流水質均達地表水Ⅲ類水標準以上。基本農田、風景名勝區、生態公益林、濕地等得到有效保護,提高了兩岸抵御洪災的能力,減少洪災引起的水土流失,改善了河道風貌及沿岸生態環境。該區將繼續加大宣傳和檢查力度,不定期開展巡查工作,打擊非法捕撈行為,保護水域生態環境。
河長制+文明創建,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該區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精神,共建文明城區,助力“河長制”工作,把全面實施水系環境整治、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提高、全民素質提升工程、持續深化“門前五包”“河長制”等工作作為解決創建問題的重點工作。針對河邊游玩人群多、環境衛生治理難度大等問題,該區探索建立志愿者護河隊,定期開展環境保護宣傳、護河巡河、岸邊垃圾義務清理等活動。2023年以來,該區組織志愿者集中開展護河活動120余次,發放宣傳單2100多份,把大眾從旁觀者變成環境污染治理的參與者和監督者,推動宜州區河長制工作取得實效。同時,建成區河湖專班將以改善河道水環境為核心,以河道“四亂”問題整治為抓手,著力提升河道生態環境,助力文明城市(區)創建工作。
該區還積極開展“河長制進校園”活動,讓中小學生從小養成愛河護河的良好習慣;與本地高校河池學院合作,聯合舉辦非富多彩的愛江護河活動;創新建設“河池市宜州區水情教育基地”,圍繞水狀況、水政策、水法規、水常識等六個方面對全區中小學生進行宣傳教育,2022年累計培訓學生5000多人,通過影響家庭,輻射社會,激發廣大民眾愛江護河的熱情,推動河長制宣傳教育工作再上新高度。
如今,在劉三姐的故鄉,河滿歌,歌成河,“歌因水而美,人因歌兒樂,山因水而美,人因水而活”,水中蕩漾著宜州人今天明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