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廣西新聞網宜州6月22日訊(通訊員 莫電任)“以前我在外面務工,疫情暴發后返鄉,利用丟荒的山地搞養殖,目前養殖場的200多頭豬、2000多只雞鴨已陸續出欄,預計今年產值達到100多萬元。”日前,在河池市宜州區祥貝鄉里洞村六山屯的一個山地養殖場里,宜州區馳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東攀趁著雨過天晴修繕豬舍,給滿山遍地的豬雞鴨喂食。該合作社目前養殖面積120多畝,帶動周邊村屯20多戶農民加入,在抱團發展中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宜州區馳種養專業合作社在山區散養的土雞、土鴨和土豬。通訊員 莫電任 攝
這是宜州區堅持把發展、打造生態特色養殖業作為擴大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渠道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區以鄉村振興產業鏈升級和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為推手,積極引導農民依托山地、水域等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生態養殖業,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和技術支撐,培育典型抓好示范,不斷優化養殖結構,促進產業增量提質,拓寬群眾增收路子,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宜州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給合作社養殖的家禽做防疫檢測。通訊員 莫電任 攝
該區通過世界銀行貸款、落實生豬恢復生產項目資金和特色產業獎補資金,加大養殖項目建設,強化養殖技術培訓和品種改良措施,積極推進“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提升生豬生產能力;推廣肉牛肉羊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模式,完善產業鏈條,支持鼓勵企業大力發展特色家禽養殖,全面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大力發展設施生態漁業,推進陸基圓池智能化陸基高位池養殖基地、漁業文化科普基地、休閑垂釣、觀光農業及配套旅游設施等99個項目建設,著力打造特色規模種養示范基地,不斷增強農民創業致富模范樣板的輻射功能,吸引和帶動群眾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步入增收“快車道”。
此外,建管并重制定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及時落實品種引進、技術推廣等,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強化農業領域執法,扶持培育民間各類特色種養專業合作組織,形成農民“抱團”致富的新格局,實現產、銷、供多贏,有效擴大、推進庭院特色養殖規模,改善養殖結構,促進生態養殖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今年以來,宜州區生豬出欄10.9萬頭,家禽出欄198萬羽,肉牛出欄2.52萬頭,肉羊出欄2.93萬只,豬牛羊禽類肉產量1.40萬噸,水產品產量0.73萬噸,均超額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項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