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如何服務“少抵押、輕資產、高風險”的科創型企業,一直是銀行業的一道難題。海外提供的一個優秀參考樣本是美國硅谷銀行。
過去30多年,硅谷銀行通過認股權貸款模式,支持了一大批科創型中小企業(包括Facebook、Twitter等),在計算機軟硬件和生物醫療等高科技行業中,近38%的科創企業獲得過硅谷銀行的認股權貸款業務支持。全美20大獨角獸公司中采用認股權貸款的數量為18家,美國VC/PE支持的創業公司中使用過認股權貸款的占比為75%。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眼下硅谷銀行雖然倒閉,但銀行業人士普遍認為資產和負債久期嚴重錯配才是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硅谷銀行以認股權貸款為代表的投貸聯動模式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硅谷銀行:成于科創,死于偏離科創》一文中介紹,硅谷銀行在風險投資開始的首輪或者第二輪時,可以協同PE/VC跟進目標企業,并在企業需要資金時發放認股權貸款。即在發放貸款時,往往還同時獲得企業的部分認股權證,以便在企業公開上市或被并購時行使該權利。當企業上市成功或持有的股權價值增加時,持有的認股權證就能夠帶來額外收益,一定程度上能夠抵消銀行向初創期成長型企業提供貸款所承擔的風險。
從實踐來看,我國商業銀行對“認股權貸款”這一投貸聯動模式亦頻頻試水。例如,北京中關村銀行與與中關村創投、創新工場、高瓴資本、經緯中國等數十家頭部股權投資機構深入合作,按照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行業分類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采取認股權貸款等多種手段,以投資收益抵補信貸風險,重點支持和培育了中航智、36氪、微步在線、慧算賬、易點淘、精進電動等一批企業發展壯大。
北京股權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一種創新型融資產品,認股權貸款有四個方面的優勢和價值:
一是提高商業銀行資金回報率。認股權貸款通過股權收益補償貸款風險,從而提高商業銀行的資金回報率。
二是解決科創企業融資難題。股債聯動,提供給科創企業更加健康的融資路徑,優化科創企業資本結構。
三是降低科創企業融資成本。認股權證是一種“非標”性期權,這種下一期的選擇權帶來了價值,附帶認股權證貸款的融資成本因此會低于普通貸款。
四是有效拓寬了科創企業的融資渠道,擴大銀行的服務客群,實現銀行和科創企業的互利共贏。
商業銀行的顧慮
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認股權貸款模式既然有這么多優點,為何在實踐中仍有不少商業銀行表示落地難?
“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銀行很難同時具備兩種專業眼光。”一位股份行人士告訴記者,股權投資機構很多時候會默認一筆投資收不回來,但商業銀行的要求是絕大部分貸款必須要收回來,因此如果要求商業銀行來做投貸聯動(認股權貸款),就要面臨風險偏好的割裂。而常規的銀行往往只有一種風險偏好。
他向記者直言,商業銀行做投貸聯動類似廣撒網,投中寧德時代這樣的企業的概率并不高。對于支行層面而言,做選擇權貸款要花很大的力氣去做盡調,從成本績效角度考慮,大規模鋪開的確有難度。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市場二部一級巡視員劉云峰曾帶來“完善認股權貸款業務,加強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力度”的提案。他表示,近年來,部分金融機構、私募基金、擔保公司積極探索和嘗試認股權相關產品,有力支持了科創企業的發展。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認股權業務仍有一些顧慮,制約了認股權業務的開展。
劉云峰認為制約因素有四方面:由于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不得向企業進行股權投資,銀行無法直接持有認股權;認股權尚無權威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確權登記,代持協議和認股權協議的效力保障不足;認股權缺少具有公信力的轉讓平臺;現行考核機制不利于支持科創企業。
上述股份行人士還表示,就認股權貸款業務而言,目前銀行和PE/VC之間還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風險和利潤分擔的模式,且相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也并不完善。倘若后續企業估值真的大幅提升,到了大家可以行權獲利的時候,一旦銀行、PE/VC和企業三者之間出現分歧,訴訟也頗為耗時費力。
他還透露,認股權貸款的投資收益帶有很大不確定性,且如果真的大幅獲利,在會計處理上也沒有明確的細則,一旦審計起來也擔心有合規風險。另外,如果風險隔離措施沒有做好,可能產生巨大的尋租空間。
劉云峰建議,應當支持銀行單列認股權收益相關科目。對專門持有認股權的創投機構所取得的收益,允許銀行統一列入“其他投資收益”科目或者新設“認股權貸款”等科目,進行獨立管理、單獨核算,同時允許該科目下相關收益抵補認股權貸款損失,并明確銀行的財務處理政策。
劉云峰指出,在做好風險隔離的前提下,應考慮允許銀行探索認股權貸款業務貸后管理和績效考核機制創新。制定盡職免責和激勵約束政策,延長對認股權貸款業務人員的績效考核周期。同時,總結提煉試點經驗,鼓勵其他具備條件的區域性股權市場為開展認股權業務提供基于區塊鏈的確權存證、登記托管、行權轉讓等綜合服務。
一位大行人士告訴記者,自己曾向科創企業客戶推薦過選擇權貸款的方案,是和集團在香港的投資子公司做投貸聯動,但客戶出于產業資源等多方面因素還是選擇了找紅杉資本做股權融資,再單獨找銀行做貸款。這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
“另外,除了看到投貸聯動可能帶來的大幅收益,也要看到顆粒無收的風險。當然,作為國有大行,我們在收益這塊并不是最看重的,更重要的是要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大局,切實服務實體經濟,重點支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的科技型企業。”上述大行人士如是表示。
認股權向前一步
任何事物從成長走向成熟都要經歷一個過程。例如,“認股權缺少具有公信力的轉讓平臺”這一點正在發生改變。
2022年11月,證監會批復同意,由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全國率先開展認股權綜合服務試點,依托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私募證券登記、托管、結算、轉讓等法定功能定位,依法合規建設認股權綜合服務平臺,重點為認股權的各類持有方提供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登記、估值、轉讓等服務,著力提高認股權的法律效力、轉讓效率和價格公允性。
記者獲悉,截至目前,北京股權交易中心認股權綜合服務試點平臺累計已完成認股權登記14單,認股權轉讓、行權1單,涉及可行權總額5170萬元。同時,基于區塊鏈的登記存證系統上線運行,以技術手段固化認股權資產權屬關系。據悉,這一業務系統旨在為市場參與主體提供包括電子簽約、登記托管、轉讓交易等方面的數字化服務功能,強化區塊鏈安全可信存證功能,確保認股權真實有效,保障市場各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
2023年5月23日,央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在依法合規前提下,依托區域性股權市場,探索開展認股權、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的登記存證以及私募基金綜合研判會商、擬上市企業培育規范及輔導驗收等工作。
證監會市場監管二部主任王建平在2023年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證監會將依法指導、協調、監督試點有關工作,會同北京市相關職能部門指導北京股交中心發揮綜合服務平臺作用,穩妥有序推進試點工作。待試點取得一定經驗和成效后,研究逐步擴大認股權試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