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 >

徐長明:油車還有未來沒?電車倒逼合資車企面臨要市場或利潤的難題

時間:2023-08-11 21:09:28       來源:懂車帝

編者按| 2023 年 8 月 11 日,第二十屆搜狐汽車營銷首腦風暴·昆明論壇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同懷信廿,奔赴美好”為主題。身處千載難逢的變革時代,中國汽車行業大浪淘沙,但未來可期。汽車人唯有同懷信廿、勠力同心,才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活動現場,近百位汽車營銷首腦、頂級專家學者與產業戰略決策者齊聚一堂,共話美好。

會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分享主題演講:《電動車發展趨勢與油電格局》。以下為徐長明演講全文。


【資料圖】

尊敬的各位來賓:

大家好!

現在講汽車肯定要講一講電動車,目前我國汽車行業的格局變化非常大,但根本的變化是油電格局,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格局變化。

圖中是每年汽車的銷量,近三年都是跨越式發展。2021年增加200萬輛,去年增加300萬輛,今年大概還能增加150萬輛左右,達到740萬輛到750萬輛,又是非常快速的發展。從新能源車的總體滲透率來看,1-7月已經到了29%,所有的車加在一起相比去年全年25.5%的水平提高了3.5個百分點。去年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達到了591萬輛,今年1-7月達到374.5萬輛,同比增長了33%。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更高,今年1-7月達到32.5%。國產車在國內的銷售加上進口車,去年的滲透率是27.6%,今年相比差不多提升了5個百分點。三線城市滲透率現在也是比較高的,達到24.5%。

下一步會怎么樣?新能源汽車的跨越式發展主要是產品競爭力的提升,但背后還是政策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其實現在政策已經明朗,購車稅明后年都是全免的,2026年到2027年是減半。那么在政策明朗的情況下,汽車下一步的快速發展主要取決于市場化的因素,四個市場化因素會讓電動車繼續保持快速發展。

領先的企業具備維持架構穩定或者一定的降價幅度,后續追趕的企業可能也不得不降價。10426美元是特斯拉的利潤,比亞迪是8854元人民幣。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單車利潤降到5799美元,比亞迪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上半年的單車利潤是8362元。現在的人對價格高度敏感,比亞迪在油電同價以后震撼力最大的一款車,大概能夠占到銷量的30%-40%,說明消費者對價格是超級敏感的。

使用場景更加豐富,A級車以上是508.7公里,夏天打六折,冬天打八折,能夠行駛300公里。賣的最好的幾個省,像廣東、江蘇、浙江,如果是3公里,省會城市的市中心,基本能夠涵蓋全部地級市。換句話說,從省會城市到地級市,只要地級市有充、換電站就可以。以前主要是在郊區,現在可以在省內。當然跨省還不行,焦慮還是比較多,所以純電的使用場景越來越豐富。如果將來國家在高速公路上把充電站建設得比較好的話,可能里程焦慮會更少一些。

插電混合動力的使用場景就更廣泛了,原來純電的使用場景基本上還是家里的第二輛車。我有一輛油車或者一輛電車,父母在本地有一輛油車,然后我再買一輛電車。昨天我調查幾個新能源車的經銷商,目前家里第二輛車還是純電居多,但插電式混合動力大多數都是家里的第一輛車。

昨天我去了比亞迪和吉利的店里調研,他們的樣本就是這樣,100輛比亞迪的車賣出去,73個車主家里只有一輛車,有車家庭中84%都只有一輛車,所以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國電動車這兩年快速發展,從2020年到現在,插電式混合動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純電的貢獻非常大,插混的貢獻也非常大,推動我國電動車連續三年的高速發展。

消費者的主動意愿在快速增長。在既不限購也不限行的城市,完全自愿買電動車的人達到27.9%,現在這樣的人比例非常高。無錫第一季度是42%,第二季度是39.3%,南京兩個季度都是37%,合肥和青島也比較高,這些城市發展得更快。年輕人買車的話,買電動車已經是一種趨勢,因為國家在號召,他們明顯感受到這是國家的決心和意志就是推動電動車的發展,年輕人認識到這是趨勢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產業鏈到了700多萬輛,產量大概能夠達到900多萬輛,在這種情況下,產業鏈上下游都愿意跟電動車配套。兩年前都還不行,所以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博世的蔣總也來了,他們對電動車肯定也是非常重視。電動車在政策穩定的情況下,后幾年的發展還會有一個不錯的速度。

圖中油車在2017年達到最高峰的2322萬輛,過去五年時間又下降了770萬輛。去年到了1551萬輛,今年預計能夠達到1400萬輛。加上今年是六年時間,油車一共下降900萬輛。相信在這個領域的企業,特別是品牌力弱,靠性價比去打的企業能夠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以前油車企業對電車不屑一顧,現在油車企業普遍比較焦慮。我們判斷油車和電車二者之間是一種競爭關系,也是共融關系,不是替代關系,不像智能手機四五年時間就把功能手機淘汰了。二者都有自己的客戶群,都有比較大的市場空間。

我國的車輛目前是3億輛,未來保守估計是5億輛,要是都用油肯定很難支撐。我們2022年一共進口5.08億噸原油,國產原油是2.05億噸,除以七就是71.3%,也就是說每消費一百噸油,有71噸要靠進口。大家可以感受到石油的安全問題,肯定對我們會是巨大的挑戰,所以一定要發展一部分非油車和電動車。

但都是電動車行不行?鈷和鎳儲量都比較低,屬于極度稀缺資源,有的人在做高鎳,有的人在做低鎳,但還是比較稀缺,所以資源會是挑戰。我們對鋰也做了測算,全世界是16億輛車,如果每輛車裝100度電,現在的鋰足夠10億輛車用。如果一輛車裝50度電,足夠20億輛車用。

我國的鋰是比較缺的,因為有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安全的意思就是在極端情況下順暢獲取資源。如果不能順利獲取,這些資源也是一樣,雖然可能是你的產權,但是不在境內的話極端情況下都是如此。因此從能源和資源的角度來看,我國將來最安全的模式應該是多種能源并存、多種技術路線并存,支持我國5、6億輛車的運行。

再看車本身的優劣勢,電動車有電動車的優勢,油車有油車的優勢。電動車的優勢是省錢、高端和智能,高端和智能是錦上添花,省錢是最關鍵的。為什么最近兩年電動車發展得快?就是因為價格落下來了,前提還是品質的提升,消費者可以基本接受。前兩年賣得挺好是量變,現在比亞迪賣得這么火,油電同價深入人心,將來應該再采取一點措施。如果油車和電車真的完全一個價格,特別是高端車,我覺得難度是非常大的。

電動車的劣勢和油車的優勢,短時間內還是比較難的。補能的便利性、充電時間、續航的穩定性。大家都說現在年輕人買車不在乎電動車的殘值,只在乎使用成本,我們調查下來不是這樣,年輕人對殘值還是相當重視的。越是后買車的人越重視,因為早買車的人其它差一些也能接受,現在不是這樣。如果你的時間比較值錢,五十公里以內肯定能找到加油的地方,時間也是一方面,優劣勢都有的情況下,有人喜歡電車就買電車,有人喜歡油車就買油車。

一些特定的細分市場,油車的客觀存在還是比較好的。昨天我到奇瑞的店里去看瑞虎,那么大的一輛車才11萬塊錢,要是一年在縣城和農村行駛里程就是5000公里,省的油(錢)沒有什么可在乎的。要是多三萬塊錢,一年行駛五千公里,能用幾年一算就可以算明白。電動車這么高增長的情況下,2021年漲了200萬輛,2022年漲了300萬輛,但車的銷量沒有變化,現在電動車確實很難達到這樣的價位。

目前東北、西北、華北比較偏遠的省份,冬天用電動車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我們在跟很多機構調研,大家希望政府部門公務用車全面電動化,但他們提出客觀的實際情況,要讓公務用車都是電動車的話,冬天就沒有辦法辦公了,所以這是實際情況。要經常進山區的城市,要是都用電動車的話充電是不方便的,因為一定要充電才能賺錢。油車基本上都閑著,兩分鐘就可以加500塊錢的油,但要是充電的話能賺多少錢?充電站一定是要不停歇地充電才能盈利,但加油不是,多數時間都是閑著,兩分鐘就可以加滿。將來公共充電站想達到跟加油站一樣還是有難度的,總有一天不能完全靠國家補貼,必須靠市場化自然發展。

現在我們的判斷就是油車和電車各有各的市場空間,至于比例到底是五五開、四六開還是三七開,可能需要隨著時間的發展來驗證。如果電動車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很快就可以把電充完,充電站也非常方便,至少目前可預見二者的未來都是并行發展、共存共融的關系。

當然并不是一直這樣,油車企業一定要有一些應對才行,合資公司也有自己的考量,賣80萬輛車,一年賠三十億,或者賣三十萬輛車不賠,哪個更好一點?自主品牌的決策和合資品牌不一樣,需要從經營的角度考慮車本身的特點。現在乘用車還想要那么高利潤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大家的預期已經發生了變化,必須調整應對才行。

我們對電動車的滲透率有一個基本判斷,未來滲透率的提升不可能像2021年、2022年那樣,2021年提升10個百分點,從5%提高到15%,去年提升12個百分點,從15%提升到27%。今年開始,滲透率的提升幅度會大幅度下降,去年10月我們判斷今年電動車滲透率大概提升7%。如果今年再加上7個點,應該是在35%左右,明年可能一年提升3、4個點。

大眾的A級車和SUV加在一起占到大眾在中國銷量的65.8%,如果A級車市場敗了,基本上意味著大眾就要從中國退出。豐田占到53%、本田占到46%,日本的A級車占到整個電動車的79.5%,接近80%。A級車被電動車打敗就很難,因為電動車競爭力的提升需要時間,油車如果迅速被攻占的話就是一個基本結果。

這些企業在中國的銷量占全球的比重很高,大眾在中國的銷量占到全球的52%,本田占到全球的39%,日產占到全球的33%。奔馳、寶馬、奧迪在中國的銷量中,奔馳占到全球的34.9%,寶馬占到全球的35.8%,奧迪占到全球的39%。今年車企大幅度降價都還有利潤,看一看下一步這些車企愿不愿意把利潤拿到中國來?一旦合資公司的A級車在中國市場被打敗,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就會下降,進而全球競爭力可能就會下降。

雖然電動車發展得很快,但B級及以上的油車銷量都沒有下降,所以這兩個市場都是增長的市場。但A級車不一樣,作為存量市場一年就是1000萬輛到1100萬輛,電動車上漲就意味著油車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增量市場競爭沒有這么激烈,存量市場競爭一定超級激烈,比亞迪這種大型車企現在也應該可以感受到A級車市場是比較焦灼的狀態。

目前在消費者看來,主流合資品牌還是有品牌力的,屬于長時間形成的品牌積累。創新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早期大概2.5%,只要是電動車好的方面能夠接受,代表一種品牌的形象和自身的形象,那些不好的地方都能夠容忍。如果電動車有明顯的弱點,可能他們不會接受,但只要有先進的技術還是會接受。現在要比品牌、比質量、比性能、比價格,比各種東西。買電動車的人一定要和油車做實實在在的比較,所以這是時間和客戶群的變化。

最后一張圖就是智能手機發展前幾年價格飛速下降,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10%到了2014年的90%,現在電動車好像也差不多。這里暗含著一個前提,新事物對舊事物要有絕對優勢,你有的我都有,你沒有的我還有,我的價格還跟你差不多。電動車的價格已經在往這個方向走,但絕對沒有到底。除了價格之外就是絕對優勢,電動車對油車有沒有絕對優勢?油車有油車的優勢,電動車有電動車的優勢,各有優勢的情況下就會有各自偏好的客群,不太可能走這個曲線,這些是我們的基本判斷。

油車價格下降以后導致油車企業利潤迅速下降,電動車也在賠錢,要賠到什么時候?新勢力企業是融資來的錢,賠錢也可以賺錢,能夠融到錢就可以。傳統車企做不到,油車銷量下降,利潤就沒有那么高了,這時怎么去補確實是值得我們下一步思考的問題。

其它的事物都是靠市場自然發展,電動車是靠強大的國家政策推動,所以不能用這張圖預測電動車的發展趨勢,那樣是不太現實的。

以上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電動車肯定還是會比較快地發展,但后續往上提的幅度會一年比一年低。油電各有一定的市場空間,電動車有質變的話就另當別論。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