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黃淑慧
透過基金定期報告,投資者可以檢驗基金經理的調倉布局能力、對市場的前瞻判斷能力、產品管理是否知行合一以及對行情的反思是否深刻、是否愿意與持有人真誠交流等。這或許才是投資者對基金定期報告的正確打開方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每到基金定期報告披露季,基金的重點持倉情況都會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抄作業”一詞也因此流行起來。
不過,隨著投資者教育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意識到,基金定期報告的披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隨著市場變化,基金的最新持倉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差異,盲目跟著基金經理“抄作業”并不可取。
那么,投資者如何用好基金定期報告這份基金經理交出的“作業”呢?
匯豐晉信基金表示,對于基金投資者來說,“抄作業”不如“批作業”。透過基金定期報告,投資者可以檢驗基金經理的調倉布局能力、對市場的前瞻判斷能力、產品管理是否知行合一以及對行情的反思是否深刻、是否愿意與持有人真誠交流等。這或許才是投資者對基金定期報告的正確打開方式。
的確,基金定期報告透露出相對豐富的信息:主要財務指標和基金凈值表現,展示了基金經理的短中長期業績水平;投資組合情況以及其中包含的倉位、行業分布、個股集中度等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基金多年的持倉行業分布及變化也大致勾勒出基金經理的能力圈。對這些信息的分析,遠比簡單獲取基金重倉股名單來得重要。
談到如何了解和評估基金經理,晨星(中國)研究中心總監王蕊認為,主要從投資管理經驗與能力、基金經理的工作量、性格特點以及與持有人利益一致性等維度綜合分析。對于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經驗與能力,除了從業經驗,還需要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評估。比如,市場環境改變或者基金規模變動,抑或資源條件改變,基金經理是否仍能創造良好的超額收益?這些評估都需要定期回顧和跟蹤,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投資者可以通過基金季報、半年報、年報以及日常基金經理各類訪談等了解其投資理念、投資方法和偏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開始重視基金定期報告中“投資策略和運作分析”章節的寫作,將其視為和持有人深入交流的途徑之一。一些基金經理甚至會定期撰寫數千字的“小作文”,詳細展現自己的投資邏輯、思考體會乃至心路歷程。這些交流文字,成為投資者進一步了解基金經理投研思路和投資方法的重要渠道。
當然,不同的基金經理對這一工作的重視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基金經理會進行細致的分享,但也有一些基金經理寥寥數語,流于形式,只是對行情和操作進行一些簡單回顧。在投資者教育與陪伴重要性凸顯的環境下,業內已基本形成一個共識,即基金經理應當更加重視與持有人的溝通工作。
總而言之,基金定期報告作為基金經理交出的“作業”,為投資者提供了觀察和評價基金經理的窗口。如何捕捉和利用這份“作業”中透露出的數據和線索,更好地開展基金投資,也值得投資者持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