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相關資料圖)
去年年末,債券市場“地震”,理財、基金產品被大量波及,直至今年一季度才現穩勢,新發債券型產品明顯降溫,同時贖回仍在發生。財聯社據廣發證券數據梳理,2023年1-3月新發債券型基金(A/C份額合并統計)分別有16只、16只、33只;合計發行份額分別為208.88億份、211.79億份、717.62 億份,即一季度合計發行債券型基金65只,合計份額1138.29億份。
與去年同期相比,2022年1-3月債基發行份額分別為137.60億份、116.36億份、740.86億份。而環比來看,2022年四季度新發債券型基金155只,合計發行份額2,940.61億份。因此,今年一季度債券型基金發行份額環比減少158%。
債基發行遭遇“滑鐵盧”
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數據來看,截至2023年1月,公募基金市場中,債券基金凈值規模4.01萬億,占比16.93%;而這項數據的高點在2022年9月末5.19萬億元,2022年10月-12月,該項數據分別為:5.10萬億、4.60萬億、4.27萬億。
而wind口徑下債券型基金凈值也由去年11月高點84,614.13億元行至今年3月78,290.91億元。
(數據來源:wind,財聯社整理)
與此同時,債基贖回的情況仍在持續。據媒體報道,3月份以來,已經有東海基金、德邦基金、華安基金、中信保誠基金旗下債基產品出現大額贖回。一面是新發表現不佳,一面是贖回或未消退,債基規模“縮水”持續表現。
平安基金此前曾表示,債基規模整體萎縮的原因包含三個方面:零售產品贖回、資金價格中樞抬升,以及理財資金的大量贖回。據了解,債券基金為理財資金重要的投資標的之一,且流動性相對直接投資債券更好,因此贖回時往往也被優先選擇。
廣發證券最新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估算)已經由前期高點31.1萬億下降到目前的27.7萬億;理財子產品存續規模(估算)也由前期高點26.3萬億下降至當前23.7萬億。同時,廣發證券表示,進入3月后,理財在信用板塊的配置力度不斷減弱,對同業存單也由買盤轉為賣盤。
事實上,從債券市場來看,去年年底債券市場回調后,信用債票面利率顯著回升,是入場配置的好機會。不過,亦有機構表示擔憂,招商銀行稱,基于今年經濟修復斜率仍具不確定性,雖然票面利率在回暖,但也難以回到三、四年前的債券票面收益水平,后續信用債票面利率上方的想象空間有限。
中歐基金也認為,對于債券市場,前期的主要利多(經濟預期下調、資金寬松、海外風險事件)基本定價完畢,長債再度回到窄幅震蕩狀態,近期大概率要選擇方向。沒有進一步的利多、基本面尚好的情況下,長債利率上行的風險更大一些。
招商銀行進一步指出,從現在到三季度以前,債券利率在方向上大概率都處在上行通道中,產品凈值可能因為債券價格震蕩下跌帶來的資本利得損失而較為坎坷,因此新發的純債產品募集將面臨較艱難的環境。
同時,國元證券還表示,去年11月份之后,債券型基金的規模增長速度的確降幅明顯,這個變化應該不是宏觀上的貨幣供應量造成的,而更可能是市場情緒所導致的。
債基監管再收緊
日前,據中國基金報,針對新上報債基投資信用債的比例及杠桿水平的最新指導意見正式落地。新規要求,AA+信用債占信用資產的比例不超過20%,而此前的標準多為“不高于50%”。此外,債券基金投資信用評級為AAA的信用債才可使用杠桿;同時對債券基金投資者的結構管控也提出嚴格要求。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指導意見并不引起債基配置結構的大幅轉變。國元證券稱,按照去年債券公募基金的年報,在債券基金所重倉的信用債中,AAA級信用債的持倉達到77.6%,AA+及以下的信用債持倉為22.4%,按照此比例進行推測的話,債券基金的信用債配置略超標準,后續只需稍作調整即可。并且這個意見應該是新老劃斷的,應不會引起存量中低評級信用債的拋售。
國元證券進一步指出,之前雖然要求偏寬,但債券基金的中低評級債券是嚴重欠配的,這源于市場在大量違約后的自發避險的結果,這已經是市場最大的安全墊。
華安證券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新發債基且披露數據的72只中,53只AA+級信用債占比不高于50%,3只占比不高于20%。5只債基顯示AA+級信用債配置占比不高于70%。
一季度債基收益回穩
據廣發證券統計,2023年初至今,債券型基金中轉債基金整體表現相對出色。
具體來看,短期純債基金一季度收益中位數為0.94%;中長期純債基金一季度收益中位數為0.77%;可轉債基金整體收益中位數為4.12%;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整體收益中位數為1.42%;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一季度整體收益中位數為1.50%; 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整體收益中位數為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