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三區保留著眾多古城西安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卻因城市老舊、人口外流等問題發展受限。
西安從2004年制定出臺“皇城復興計劃”,老城區如何復興一直是市民關心的問題,近日,城三區相繼發布的國土空間規劃草案(簡稱“規劃”)或許正在回答這個問題。
(相關資料圖)
規劃中明確,城三區將共建明清古城,共同打造綠色生態“老城區”、大西安古都文化核心承載地,并在停車、老舊小區改造、教育、醫療等方面進行提升。
規劃中明確人口減少已是趨勢
根據三區規劃中發布的數據,到2035年,各區人口都將有所減少。
2020年碑林區常住人口75.68萬人,2035年將減少至70萬人。
新城區2020年常住人口61.79萬人,到2035年,人口總規模預計減少至57萬人。其中新城自管區44.02萬人,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區12.51萬人,浐灞生態區0.47萬人。
2020年蓮湖區常住人口數量為101.9萬人,到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95萬,城鎮化率繼續保持100%。
蓮湖區在規劃中表示,部分工業及產業的外遷,人隨產業走,人口數量下滑是必然趨勢,將有序調整人口空間布局,持續優化人口結構。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有媒體曾報道,自2004年“皇城復興計劃”制定出臺后,城墻內用地基本限于商用,住宅用地等被排除,老城內的更新改造越來越難以實現投資收益和資金回籠,更新難以為繼。同時,老城內發展空間相對不足,改造成本較高,城內主力企業龍頭企業陸續外遷,老城商貿中心不再有優勢,城墻內就業機會不斷減少、人居條件逐步下降,尤其是高凈值人群持續外流,城內居住人群老齡化比例不斷升高,流動人口和低收入群體比例不斷上升。
“城市老舊化、產業空心化和人口老齡化是目前西安老城呈現出的幾個突出問題。”在今年的陜西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西安市新城區副區長李楓艷如是說。
李楓艷建議,應由省政府牽頭制定《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歷史文化名城方案》,統籌考慮歷史、文化與發展現狀,合理規劃建設發展內容;成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咨詢委員會,建立發展更新“專家庫”,精準把握西安老城發展規律,不斷提升中心城區集聚力和輻射力。同時,應統籌出臺古城保護政策措施,更多關注老城發展復興需求,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引導。此外,在老城規劃發展中應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營造最佳宜居發展環境。
交通同網產業同鏈
生態同治民生同保
根據《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西安的城市性質為陜西省省會、輻射西北的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科技創新與現代產業名城、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中華文明傳承標識地。
此次發布的規劃中,三區也明確了各自的規劃愿景與戰略定位。
碑林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區
新城區: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核心承載區
蓮湖區:國際化大都市核心城區
無一例外,三區均提到“核心”一詞,足以體現城三區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碑林、新城、蓮湖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均提到協同互動發展,涉及古城保護、文旅發展、綠色生態等多個方面。
新城區與蓮湖區明確表示,將共同打造大西安古都文化核心承載地。
蓮湖區提到,加強與碑林區、新城區的互動發展,在古城格局保護、空間建設與管控等方面統籌協調,突出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時三區共建明清古城,共同打造大西安古都文化核心承載地。
碑林區則具體為“四同”發展:
交通同網:發揮老城主干道優勢,打造中心城區門戶形成“一橫三縱”骨架路網體系。
產業同鏈:發揮老城區產業鏈條優勢,協同蓮湖、新城、雁塔等周邊老城區,創新商貿、旅游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科研文教產業體系,統籌共同產業資源,打造老城區商務服務中心。
生態同治:以城市結構性綠地為主線,增強線型綠地延續性。增補綠化節點,協同蓮湖、新城形成綠色生態“老城區”。
民生同保:推進公共資源一體化整合,提升區域公共服務能力,逐步實現民生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
如何打造大西安古都文化核心承載地,城三區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碑林區提出,將以用促保,傳承歷史文化,建立包括“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歷史街巷道路——古樹名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全要素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通過文化傳承、特色引領,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構建“二軸二廊四區多節點”的總體風貌。
新城區提出將依托歷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近現代工業文化資源,以特色文旅、文化創意為主要標志,結合文化展示等多種功能,形成魅力城區。
蓮湖區提出,將形成以“漢唐文化(含絲路文化)和明清文化”為主導文化,工業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方文化等并存的豐富文化內涵,與城市形象充分結合的風貌特征。
進行城市更新、優化
增加公共停車位
作為老城區,三區均存在用地緊張,基礎設施老舊落后的問題。
對此,新城區與蓮湖區在城市更新、城市用地方面都給出了具體規劃。
蓮湖區將低效用地進行分類,分為低效產業用地、低效商業用地、低效居住用地、低效公服用地、空閑地、插花地等類別,并針對性制定了不同的設施優化完善方案。同時加強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從拆除到改造,豐富城市更新模式,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整體以建筑改造、景觀提升、公服設施完善為主。
新城區提出盤活利用“城鎮低效用地、閑置土地”,活化存量空間,合理確定更新方式,制定了功能置換、提升改造、拆除重建三種方案,分類施策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停車方面,三區均明確將優化增加公共停車位供給。
碑林區交通規劃中,將優化干路網,完善支路網,逐步打通斷頭路;重視交通組織,通過區域交通循環,提升路網整體效能;還將增加公共停車位供給。
新城區將圍繞國鐵西安站打造集國鐵、市域郊鐵路、地鐵、公交、長途、出租、社會車輛等多方式為一體的立體化綜合樞紐。還將加快交通設施建設,優化增補公共交通場站及社會公共停車場。
蓮湖區提出構建綠色高效的綜合交通系統。在地鐵方面,蓮湖區將規劃形成1號線、2號線、5號線、6號線、8號線、7號線、11號線、18號線、20號線等層次多樣的軌道交通體系。在停車方面,除滿足基本停車需求,還將建立以建筑物配建為主、社會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側停車作為補充的停車供應結構。
構建15分鐘社區服務圈
全方位提升民生服務水平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三區還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優化老城區人居環境,都提出要構建15分鐘社區服務圈。
碑林區提出打造區級設施—15分鐘生活圈-10分鐘生活圈-5分鐘生活圈四級設施配置體系。新城區規劃新城行政轄區共劃定9個十五分鐘生活圈,17個十分鐘生活圈。蓮湖區將構建包含基本公共服務、包容開放空間、便捷交通體系在內的具有典型人居空間屬性的15分鐘生活圈。
教育、文化、養老、醫療等方面,碑林區提出增加中小學學位數超過2000個,社區體育設施、社區文化中心、社區就醫點步行15分鐘覆蓋率超過90%,增加養老床位數500張以上,同時營造小型公園,形成易于市民日常休閑使用的景觀節點。
新城區提出,要改善現狀學校的辦學條件,實現全學齡階段教育全覆蓋;到2035年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達到0.4平方米,人均養老設施用地達到0.15平方米;公園綠地10分鐘步行覆蓋率100%。
蓮湖區將順應老齡化、少子化的發展趨勢,建設兒童、老年友好型城區。完善養老機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完善幼兒園、小學、中學的空間布局,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空間布局。記者白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