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古樹不老!670歲的荔枝樹仍年年結果
很快,荔枝將進入上市高峰期。今年惠州市荔枝種植總面積約37.87萬畝,成花率88%以上,預計荔枝產量超10萬噸,屬中等偏上年份。嶺南眾多荔枝中,惠州荔枝較為出名。在惠城區水口街道蓬陵村有一棵670歲的荔枝樹,這棵承載著豐富歷史信息的古荔枝樹,記錄著當地村民的歷史傳承和延續,也成為了鄉村文化景點。
水口蓬陵村大陵崗鐘氏祠堂后山,名為“鳳嶺”,巍峨矗立,南麓有一棵荔枝樹,軀干挺立,亭亭如蓋。本地人稱之為“禾枝”,為惠州土產。盛夏時節,蔥郁的枝頭掛滿綠色小果,再過一個月,荔枝果泛紅,這棵古荔枝樹將迎來又一年豐收。古荔枝樹外圍有圍欄保護,樹身上掛著一塊惠城區人民政府2022年10月印制的“國家古樹保護級別一級”標識牌,上書樹齡“670年”。
古樹資源不僅是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也是傳承歷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風情的重要載體。這棵古荔枝樹,記錄著大陵崗鐘氏家族的歷史傳承和延續。根據村民口述和諜譜記載,這棵荔枝樹由大陵崗村開基祖鐘子良栽種。
水口街道蓬陵村委會婦女主任 嚴雪玲:“據說,鐘家的祖先去喂鴨子,恰好看到地理先生,他就邀請地理先生到他家里去,就把唯一的老母雞殺了招待他。地理先生覺得這家人那么好,可是沒什么好東西送給他,于是想到一個妙計,就叫他在旁邊栽種一棵果樹,這棵荔枝樹就一直延續到現在。”
為保護好這棵開基祖栽種的荔枝樹,大陵崗村歷代鐘姓子孫不遺余力。村民介紹,1962年旱災,荔枝樹的樹根裸露在外,營養不良,村民將祠堂前風水塘的淤泥挖起,運至后山,為荔枝樹培土施肥。2015年,大陵崗村村民以及周邊的鄉村的鐘子良后裔,紛紛捐款修建荔枝樹圍墻,鞏固山坡和樹根。
在歷代村民的呵護珍視下,這棵古荔枝樹至今仍枝繁葉茂,每年開花結果。因為這棵古樹“坐鎮”,常常有游客到大陵崗尋幽訪古,叩問古荔枝故事,或樹下乘涼,遐想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