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鏈 >

大化:庭院“小經濟”撬動鄉村“大振興” (1/4)

時間:2023-06-05 14:58:01       來源:廣西新聞網

廣西新聞網大化6月5日訊(通訊員 覃文軍 覃杰)6月2日,一大早,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村民藍春香便在房前屋后忙碌著:她忙著攪拌豆腐渣、青菜和玉米粉,給豬準備“營養餐”;喂完豬食,又開著三輪車去割牛草、粉碎、給牛犢進食……


(資料圖片)

像藍春香這樣在房子周圍從事種植、養殖的家庭,在大化鄉村隨處可見。今年來,大化把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作為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堅持政府引導、農戶參與,充分利用農村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閑置空地,因地制宜、因戶而異發展多種類型庭院經濟,將“小庭院”打造成為“大產業”,撬動了鄉村“大振興”。

“方寸地”變身”致富園”

藍春香在家照料老人和小孩,無法外出務工,在村“兩委”引導和幫扶干部的動員下,藍春香通過小額信貸款5萬元用于發展庭院經濟產業,利用自有舊宅基地院落空間改造成100平方米牛舍和65平方米豬圈。

牛舍里,3臺大功率電風扇正在搖頭“吹風”,12頭牛一邊乘著涼風一邊咀嚼牛草。

“當牛舍里的溫度高于28°時,電風扇溫度控制器自動啟動電源開關,電風扇自動啟動工作為牛犢“吹風”,低于27°時,自動停止作業。”藍春香指著釘在墻壁上的溫度控制器說。

除了養牛、養豬、種植牧草,養雞養鴿子等家禽,藍春香一樣也不落下,發展庭院經濟,一年就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藍春香說:“ 我充分利用我家舊的宅基地改造成牛欄、豬欄,現在養有牛12頭,豬有八頭,預計今年收入可以達到5萬元以上,今年下半年,我還想繼續擴大規模,增加收入。”

犄角旮旯成為增收“聚寶盆”

走進仁良村庭院陸基養魚示范點,16個陸基圓形池養魚桶里魚兒正蹦跳撒歡,村民花全文一邊給魚兒投放魚料,一邊查看水位高低、溫度是否正常;50米開外,100平方米的舊池塘里,水面上兩套增氧設備正在冒出水花作業,池塘里魚兒不時冒出起泡。

花全文利用閑置村落空間和舊宅基地發展陸基養魚產業,養殖品種是加州鱸魚,同時通過池塘養殖黃顙魚、鰱魚、大頭魚、鯉魚和草魚等,對養殖廢水進行生物降解,實現生態養殖。

今年上半年,花全文已經售出鱸魚7000斤,銷售額9.1萬元,獲利約2萬元。

花全文說:“ 我利用老宅基地發展陸基養殖,目前養有16桶5萬尾鱸魚左右,同時利用舊池塘養有“四大家魚”1萬尾左右,預計今年純收入大概20萬元左右。”

“我們仁良村積極探索發展“黨建+金融+農戶+保險”的立體生態循環特色種養模式,助推庭院經濟健康發展。目前,我們著力打造了兩個庭院經濟的示范點。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進一步的挖掘庭院經濟的示范戶,像這個藤編還有陀螺加工,以點帶面,推進庭院經濟的種量加工等持續發展,讓鄉村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仁良村駐村第一書記田昌勇表示。

“庭院經濟”遍地開花

“感謝黨委、政府為我們送來雞苗,還傳授飼養技術,我一定將這些雞苗養好,增加收入,做好示范。”近日,北景鎮漢達村村民韋寧接過免費贈送的雞苗,開心地說。

贈送雞苗活動是該縣今年的種養示范扶持項目之一,是廣西開放大學2023年第三期水庫移民勞動力培訓班暨水庫移民庭院節糧生態養雞技術培訓班的學員所受益的政策。采取免費發放雞飼料、雞苗等方式,引導群眾利用庭院空地發展特色產業,讓不起眼的“方寸地”成為增收的“聚寶盆”。當天,共發放脫溫雞苗2400只、小雞料1200斤、生物飼料12000斤。

近年來,大化利用閑散土地和群眾有傳統種養等優勢資源,發展庭院特色養殖業。截至目前,全縣創建17個庭院經濟示范村,330戶示范戶,發展了陸基圓形池16個基地484池;發展庭院種桑養蠶,全縣桑園種植面積1.15萬畝;發展庭院微菜園、微果園、微菌園、微藥園,助力全縣蔬菜、水果、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截至止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2.11萬畝,產量1.84萬噸;水果產量達0.3622萬噸;中藥材產量達31噸;2023年發放第一批特色產業(庭院經濟產業)以獎代補1650萬元,受益5540戶26302人。

下一頁第 ( 1 / 4 ) 頁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