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記者的記憶中,金鄉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魯西南小城。雖然有“中國大蒜之鄉”的美稱,但是在很多時候,金鄉的面貌是模糊的。
初夏時節,金鄉大蒜迎來了收獲,趁著采訪的機會,記者來到了這個空氣中都充滿蒜香的小城。田間地頭、工廠園區、政府部門,一回回發問、一次次座談、一筆筆記錄,幾天下來,在記者眼里,金鄉和金鄉人的內涵豐富起來、形象立體起來。
金鄉人是有闖勁的。魚山街道崔口村原黨支部書記韓允其就是個敢為天下先的人。為了帶領全村人“吃上肉”,他和黨員干部帶頭在金鄉率先開始規模化種植大蒜,“作為黨員,咱應該給鄉親們帶好頭!”樸實的話語背后是一種勇敢,也是一種責任。蒜種出來還要賣出去,金鄉人就建市場發往全國、拓外貿走出國門。鮮蒜價格時起時落,金鄉人就建設冷庫,由賣一季變成賣全年;拉長產業鏈,由賣鮮蒜變成賣40多種大蒜制成品。“中國大蒜之鄉”的品牌靠的是金鄉人一種“變不可能為可能”的闖勁,解放思想、迎難而上,才能取得這個原來“不敢想”的成績。
金鄉人是有智慧的。“雙招雙引”各處都在做,在金鄉,這項工作有了不一樣的“打法”。拿招商引資來說,位于金鄉縣的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并不是“剜到籃子里的都是菜”,而是“挑挑揀揀”,項目入園率不足10%。園區有著自己的底氣,建園就對標世界級化工園區,20個專項規劃摞起來1米多高,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拿招才引智來說,“成功并非只在遠方,家鄉亦有詩和夢想”,今年金鄉打出“親情牌”,邀請60多名金鄉籍專家學者回鄉參加“科技賦能”大會,30多個項目對接成功,大家鄉音不改共話發展。
金鄉人是有福氣的。就生活環境而言,誰不想生活在青山綠水當中、誰不想生活中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經過十多年“九湖五河十八灣”生態水系治理,身邊的黑水臭水逐漸消失,金鄉人親水近水的夢想得以實現。此外,金鄉“為民辦十件實事”已經堅持多年,成為每年向全縣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縣里公共財政支出的80%以上都投向民生領域,魯西南的“民生高地”正逐步展現在大家面前。
在金鄉縣采訪的過程中,多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說了一句話,“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樸素話語表達的不僅是工作理念,更是一種雷厲風行抓落實的工作態度。時間屬于奮進者!有了這種理念和態度,金鄉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央廣網記者 程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