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 >

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濁聲母(三十六字母)_全球熱訊

時間:2023-04-12 13:50:10       來源:聚焦網

1、漢語音韻學是一門很令外人搞不清楚東西南北的學科。


(資料圖)

2、如果按照現代的解釋, 音韻學是研究一門語言具體聲韻系統(漢語還要包括調)的學科,那么我們也 可以認為研究現代漢語的人是在研究“音韻學”,不過,音韻學一般不指這方 面的意思,因為它有一個傳統的詮釋。

3、音韻,文字,訓詁,這三門學科在中國 古代合稱為“小學”,正好分別研究漢字的音,形,義。

4、稱之為“小學”,自 然是因為它們較之研究經傳的“大學”,比較的不登大雅之堂而已。

5、傳統上, 音韻學是不研究近現代漢語語音的。

6、它的研究對象,一般是元朝以前的漢語聲、 韻、調的系統。

7、 音韻學包括三個分支,分別是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

8、這個是清儒的分法。

9、 所謂今音學,其實并不是指清朝當代的語音,而是指以切韻系統為代表的唐宋 音系,至于為什么叫“今音”,在下才疏學淺,不得而知,不過,唐宋格律詩 又稱近體詩,大概兩者多少有些聯系吧。

10、古音學則是指先秦到隋的音韻研究。

11、 清儒對古音學的研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這多少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

12、 乾嘉年間文字獄迭出,文人動輒得咎,抄家族誅有如家常便飯。

13、吟詩作賦尚且 成了取禍之道,董狐直書更是異想天開。

14、文人們成天無事可作,不免有些覺得 一身才華無處施展,而研究古音就成為了他們當時唯一可以進行的學術研究。

15、 (這總不會得罪皇上了吧)有清一代,考據之學極盛,古音學因勢乘便,成為 了當時的熱門學科。

16、等韻學則是來源于解析韻書,詮釋反切的韻圖。

17、因為韻圖 中,豎列為聲,橫列為調,每一調中分為四列,分別為四個韻(也可能缺), 這種列就稱為“等”,于是研究韻圖的學科就稱為等韻學。

18、“等”這個概念是 漢語音韻學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以后我們還要說到。

19、 音韻學古代被目為“絕學”,不免令常人望而生畏。

20、一方面,因為漢語為表形 語言,漢字與具體讀音脫鉤,使得解析字音殊為困難,又兼古代并無音標注釋 字音,學者多以文字描述發音的部位方法等等,隔靴搔癢,旁人看了自然云里 霧里。

21、另一方面,又因為音韻學家大多喜歡故弄玄虛,將一些本來很簡單的概 念硬是與陰陽五行,天地日月什么的攪和在一起,旁人就更加難以看懂。

22、不過, 今天我們有了現代語言學作為工具,那些原本玄妙無比的名詞只需細加解析, 便會昭如日月,人皆可見。

23、我寫這個小文的目的之一,也就是為了讓不懂漢語 音韻知識的人,能夠從此對之有了一定的了解。

24、當然,如果你有一定的語言學 的功底,便可以更快,更容易的了解音韻學。

25、 音韻學的另一個名字叫做聲韻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聲和韻的學問。

26、 當然,漢語情況特殊,除了聲和韻之外,還有調。

27、不過,古人并不了解 調是一個獨立的要素,而是把它放在韻里,所以沒有把這門學問叫做聲 韻調學(聽起來也挺別扭的)。

28、 現在,讓我們來跨進音韻學的大門,第一步,自然是要了解它的研究對 象:聲,和韻。

29、 聲,或者叫聲母,也叫子音,這些其實都是一個概念的多種說法。

30、外語 中似乎沒有對應的說法。

31、在漢語中,聲母特指一個音節開頭的音素。

32、不 過這個解釋也并不是很全面,因為有零聲母的說法。

33、一種經常性的誤解 是把聲母理解成為輔音,其實,輔音未必是聲母(比如“音”這個字最 后的一個輔音n),當然反過來,聲母也未必是輔音,比如“音”這個 字,"in",它開頭并沒有輔音音素,一般就稱之為零聲母(沒有聲母)。

34、 不過古人認為零聲母也是一種聲母,在后面要提到的三十六聲母中,影 母就是零聲母。

35、 韻的概念就更復雜了,音韻學中的韻和韻母也不是一個概念。

36、當然,熟 悉語言學的人知道韻母和元音的區別,這里還是提一下,韻母未必由元 音組成。

37、“男”nan,韻母是an,n這個音素是輔音,然而仍然是屬于韻 母的范疇。

38、有時候韻母甚至可以完全是輔音,比如廣州話“五”讀ng, 這個ng就是韻母。

39、韻母在漢語中就是指一個音節除了開頭的聲母之外的 所有音素的總和。

40、但中國古代所說的韻,和韻母卻又不是一個概念(有 點頭暈吧)。

41、韻的來源是格律詩的需要,可以在一起押韻的字就稱為同 韻的字。

42、同韻的字未必同韻母,這是因為押韻的時候是只要韻腹和韻尾 相同就可以押韻,韻頭縱有差異,也可以不論,比如家jia就可以和瓜 gua押韻,而兩者的韻母自然不同(一個是ia,一個是ua)。

43、反過來,同 韻母的字又未必同韻(顛過來倒過去),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中國格律 詩的押韻,光韻腹和韻尾相同尚且不夠,關鍵的一條是聲調還必須相同, 這樣不同聲調的字就不可能同韻了。

44、所以,我們在提到韻這個概念的時 候,一般認為它是指包括韻腹和韻尾以及聲調加在一起的一個概念。

45、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漢語的聲。

46、現代漢語有24個聲母,相比而言,唐朝時 漢語的聲母要多很多。

47、宋朝時有人提出“三十六字母”的說法,字母這里 就是聲母的意思,至于為什么叫字母,這個和梵語有關,這里就不多說了,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一些專業的音韻學書籍。

48、 對于拼音文字,表示聲母是比較方便的,比如我們現在用漢語拼音就可以 說:“家”是j母,“他”是t母等等。

49、古人就沒有這樣的便利條件,因為 漢語是沒有單純表示一個音素的字的(擬聲字不算)。

50、不過,他們想出了 一個辦法來表示聲母,就是用一個這個聲母開頭的字來表示。

51、好比我們可 以這樣說:“特嘆同天”都是“特”母,“得東定地”都是“帶”母。

52、當 然,這個字是可以隨便選取的,只要聲母確定就可以了。

53、不過,“三十六 字母”由于影響很大,后代學者在講到聲類時一般還是盡量按照“三十六 字母”給出的聲類代表字來描述。

54、 “三十六字母”相傳為唐朝僧人守溫所創,故又稱為“守溫三十六字母”。

55、 不過根據現在的研究,“三十六字母”并不合于唐朝的聲類,另外,守溫 的著述殘卷也已經被發現,上面只記述了三十個字母,而且和“三十六字 母”有很多的不同。

56、因此“守溫三十六字母”當出于后人的偽托。

57、至于 “三十六字母”究竟何人所創,至今未有定論。

58、 “三十六字母”如下: 幫滂并明 非敷奉微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見溪群疑 曉匣影喻 日來 請注意,這里把“三十六字母”分為六行并不是隨意的。

59、中國古代的音韻 學者在提及聲類時,一般將其分為五類,即唇,舌,齒,牙,喉。

60、這大體 說的是發音部位,不過,也有一些其它的音素在里面。

61、為什么要分為五類 呢?這個是因為音韻學家非要把它和五音商,宮,角,徵,羽什么的牽扯 起來,此例一開,后來什么不搭界的東西都湊了上來,什么五行金木水火 土,四方東西南北中,五臟肝脾心肺腎。

62、這個也是音韻學令人敬 而遠之的元音之一。

63、當然,我們今天掌握了現代語言學的知識,對于這些 概念就可以有更清楚的了解,而不必糾纏于古人的文字游戲中了。

64、 “三十六字母”的第一行“幫滂并明,非敷奉微”被稱為是唇音,更細一 些的劃分是,“幫滂并明”是重唇音,“非敷奉微”是輕唇音。

65、從現代語 言學的說法來看,重唇音就是雙唇音,輕唇音就是唇齒音。

66、為什么叫輕重? 大抵人類嘴唇結構是上唇較下唇突出,發唇齒音遠較雙唇音放松,因此, 唇齒音“輕”,雙唇音“重”。

67、 第二行“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稱為舌音,和唇音一樣,舌音也分為兩類, “端透定泥”稱為舌頭音,“知徹澄娘”稱為舌上音。

68、實際上兩者都是舌 尖或舌面的塞音,不同之處是,前者是舌尖音,后者是舌面前音。

69、 第三行“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稱為齒音。

70、齒音亦分為兩類。

71、“精清 從心邪”稱為齒頭音,“照穿床審禪”稱為正齒音。

72、它們彼此間的關系類 似于舌頭音和舌上音,發音部位一個靠前,一個靠后。

73、在現代語言學上, 實際上舌音和齒音的發音部位沒有什么不同,都是硬腭或齒齦和舌尖或舌 面所發出的,不同的是,舌音都是塞音,而齒音都是塞擦音或擦音,將同 一位置的塞音和塞擦音或擦音歸為不同類也是古人的一貫做法。

74、 第四行“見溪群疑”稱為牙音,此名較為怪異,許多人搞不清楚牙音和齒 音有何區別。

75、其實這里牙指的時舌根處的大牙,就是臼齒。

76、古人審音不細, 將舌根音的發音部位誤認為是臼齒,于是就有了這個不確切的名字。

77、 第五行“影曉匣喻”稱為喉音。

78、但它們還需要具體分析。

79、“曉匣”的發音 位置其實與舌根音相同,但由于它們是擦音,故沒有和是塞音的牙音放在 一起。

80、喻基本上是一個半元音,類似今天漢語的y聲母。

81、而影是聲門擦音。

82、 這些發音位置歧異的聲母,古人未加細審,皆歸為一類,后人分析鑒別之, 何其辛苦也? 第六行“日來”分別被稱作半齒音和半舌音。

83、這兩個稱呼多少有些誤會的 成份。

84、原本兩者分別被放在齒音(日)和舌音(來)里,但由于某些原因 (下面就要提到),音韻學家將它們從各自的位置取出來,合成了一個新 的音種,稱為舌音齒。

85、其實意思是從左邊念是舌音,右邊念是齒音。

86、后人 不明此理,以為兩者和舌音齒音發音部位有所不同(不過確實也不同), 便分別稱之為半齒音和半舌音。

87、不過將日來二母單獨列出也是有其根據的。

88、 按照現代語言學的觀點,日來二母屬于無擦通音,音色接近元音,而與其 他聲母的情況不同。

89、 各組內部聲母的排列也不是隨意的。

90、除齒音外,每種音都由四母組成。

91、這 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濁,次濁來排列的。

92、齒音略有不同, 因為齒音沒有次濁,排列方式為全清,次清,全濁,全清,全濁。

93、 清濁也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94、不過由于古代學者所用詞語的紊亂, 清濁的意思在許多場合并不相同。

95、不過最常用的意思就是指所謂的帶音或 者不帶音(聲帶振動與否)。

96、帶音者為清,不帶音者為濁。

97、漢語的聲母按 照前所述,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四類。

98、 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來講,全清聲母不帶音,不送氣,次清聲母不帶音, 送氣。

99、全濁聲母帶音,送氣與否無所謂。

100、而次濁聲母也不帶音,但次濁聲 母為響音(包括鼻音,邊音,閃音)和半元音,而與全濁聲母為塞音,塞 擦音以及擦音不同。

101、 全次清濁這四個名稱的來源大抵是來自韻圖。

102、韻圖里將屬于同一類的聲母 (比如同屬唇音)放在一大格里,然后將一大格分為四(非齒音)或者五 (齒音)小格,表示同一發音位置的不同聲母。

103、四個小格的聲類排列是: “清,次清,濁,清濁”,五個小格的聲類排列是:“清,次清,濁,清 濁”。

104、這里次清本來是第二個清聲的意思。

105、但后人不明此理,以為次清表 示“清之次者”,就是不純粹的清,于是將原本的“清”改叫“全清”, 表示它時純粹的清,其實今天我們都知道無論聲母送氣與否,清音就是清 音,沒有清得多一些或少一些的區別。

106、當然,為了整齊,“濁”也就被改 成了全濁,“清濁”被改成了“次濁”。

107、其實“全濁”聲母正好是“全清” 或者“次清”聲母的帶音,三組聲母彼此對應,而“次濁”與“次清”根 本沒有任何關系。

108、“次濁”原來的稱法“清濁”或者“不清不濁”都表現 了“次濁”聲母與清聲母或者濁聲母都不對應的關系。

109、 全濁和次濁聲母在語音發展上明顯有著很大的區別。

110、今日我們說現代漢語 中無濁音,是指無“全濁”聲母,至于“次濁”聲母有如“泥”,“來”, “明”等,現代漢語還是有的。

111、另外,全濁上聲字今日現代漢語大都變成 了去聲(“上”本來是上聲字,所以稱為“上”聲,但由于“上”是邪母, 為全濁聲母,因此“上”變了去聲。

112、現在有人認為應該把上聲讀成“賞” 聲,自是不明白語音發展規律所致),而次濁上聲字則未變。

113、全濁入聲字, 在現代漢語歸入陽平,而次濁入聲字則歸入去聲,可見全濁和次濁是性質 完全不同的兩種聲類。

114、 前面提到韻圖中聲母的排列,原本,舌音一欄是“端透定泥來”,齒音一 欄是“照穿床審禪日”,各多了一個次濁,將原本整齊的格式打亂了,所 以韻圖的作者就將日來二母獨立列為一格,與其他聲母分開,這就是前面 所述日來單列一類的元音!。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