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8日訊(記者 賈玉靜)星巴克58元一杯的最貴單品“麥芽雪冷萃”,日前悄然更換了重要原料香草冰激凌的供應商。
【資料圖】
“星巴克冰激凌換發喜了?!币晃幌M者在社交媒體平臺發文稱,當初推出新品時曾強調使用了“新西蘭進口香草冰激凌”的星巴克最貴單品“麥芽雪冷萃”,日前悄然更改了官方介紹,將原料描述中的“新西蘭進口”幾字去除了;而在門店出品方面,冰激凌供應商則從新西蘭品牌“Kapiti”,更換成了國產品牌“艾萊發喜”。
在更換供應商“降本”之后,“麥芽雪冷萃”卻仍保持著58元一杯的價格未作調整,中國網財經記者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看到,該產品在調整原料供應商后遭遇部分消費者集中吐槽:“奶味明顯不夠,味道還特別甜膩,明顯沒有以前好喝了”;“成本降低卻還是原價啊,真的口感差太多”;“降本降質還好意思賣58元一杯,星巴克吃相難看”。
據了解,麥芽雪冷萃是星巴克2018年推出的一款冰飲,靈感源自星巴克甄選烘焙工坊,根據官方產品介紹,麥芽雪冷萃選用長時間慢速萃取的冷萃咖啡、與新西蘭香草冰激凌攪打在一起,輔以醇厚麥芽香、再點綴幾滴西雅圖巧克力苦味酒,實現創意融合。
或許正因原料成本較高,麥芽雪冷萃一經上市便打破了星巴克價格天花板,定價58元一杯,且僅有默認杯型325ml一個規格,這意味著將成品倒在星巴克門店可提供的最小杯型Tall(中杯)/355ml中,連滿杯都不夠。
據悉,星巴克中國地區門店飲品通常分為中杯(Tall 355ml)、大杯(Grande 473ml)、超大杯(Venti 592ml)三個杯型可供選擇,而以麥芽雪冷萃為代表的冰激淋系列多款產品,雖將容量縮減至325ml,卻并未針對這一規格單獨開模制作一套適配杯型,依舊使用中杯進行出品,從而導致消費者拿到飲料后會產生不滿杯的感官體驗。
不過麥芽雪冷萃雖貴,多年來卻憑借其獨特口味收獲了食客一眾好評:“冰涼濃郁的咖啡味道混合著香草冰激淋的綿密,麥芽雪是我最喜歡的星巴克飲品,沒有之一”;“有錢的話,我要一口氣干兩杯”;“咖啡里有了慕斯的感覺,麥芽雪冷萃真的yyds,大概是現在唯一想喝星巴克的理由了”,眾多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平臺的持續“種草”,讓星巴克的這款最貴單品一直保持著熱度。
縱然好評如潮,但麥芽雪冷萃卻并非星巴克所有門店的常規飲品,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到,由于進口冰激凌供應及定價體系等原因,麥芽雪冷萃自上市以來僅在星巴克部分指定門店有售,疫情期間,該款飲品也曾因原料進口問題導致一度斷供下架。
如今,疫情影響逐漸散去,麥芽雪冷萃也在多地星巴克門店重新上市。與此同時,有味覺敏銳的消費者注意到,回歸后的麥芽雪冷萃“味道感覺和以前不一樣了”,詢問店員后才得知是由星巴克方面更換飲品主要原料香草冰激凌的供應商所致——原本使用新西蘭品牌Kapiti制作的麥芽雪冷萃,現已被替換為國產品牌發喜,而在星巴克此前的新品推廣宣傳中,采用新西蘭進口冰激凌曾是這款“最貴單品”的重要賣點。
記者日前也在星巴克小程序下單了一杯麥芽雪冷萃,而這款標注為“到店做”(到店聯系店員確認后再開始制作)的飲品,卻在記者尚未到店時,被門店提前完成備料工作。由于未能看到所用冰激淋品牌,記者向店員進行求證。對于記者提出的麥芽雪冷萃是否更換配方、是否更換冰激淋原料,以及現在使用冰激淋供應品牌等問題,店員僅表示“配方沒變,冰激淋是國產的”后便不再回應。
門店對此雖三緘其口,但記者注意到,在星巴克APP點單界面,關于麥芽雪冷萃的介紹已由“雙份新西蘭進口香草冰激淋”變更為“雙份香草味冰激淋”。不過記者未在星巴克官方渠道(包括公司官網、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找到對“麥芽雪冷萃”產品原料進行變更的官方通告,而在某餐飲點評網站,記者仍能看到眾多消費者在點評這一產品時,提及原料使用了“新西蘭進口香草冰激凌”。
圖為星巴克APP麥芽雪冷萃配方原料變更前后對比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律從業者表示,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三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在沒有更換產品名稱、調整價格的情況下,商家并未對產品主要成分原材料變更進行強化說明,這非常容易使得之前使用進口冰淇淋時購買過此產品的消費者對本次購買的產品產生誤解。建議商家在更換產品主要成分或主要成分原材料時應進行明確說明,以免使部分消費者產生誤解。”
談及消費端爭議,廣科管理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分析稱,品牌方可以根據成本和收益的結構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如果品牌實際更換了本土供應商,卻仍用新西蘭供應商進行營銷,這才是欺騙?!?/p>
而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星巴克作為國際知名品牌,應該更重視保護消費者知情權?!笆紫?,更換這么重要的原料,消費者應該能感受得到,其次,從成本角度而言,國產原料肯定比新西蘭進口原料便宜?!?/p>
在朱丹蓬看來,星巴克此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本增效,最終想要的是利潤,而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很難據此定性星巴克的行為,即便消費者體驗因此下滑,從商業的邏輯上看,星巴克也并不存在欺詐?!斑@是品牌方增加利潤的一個策略,畢竟商家沒有在更換國產品牌后,依然標著新西蘭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