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精豆”一詞在云南咖啡行業炸開了鍋。
熱點起源是一篇題為《云南咖啡豆,困在香精里》的文章在網絡平臺的擴散傳播。
提到“香精”一詞,很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食品添加劑。
“香精豆”是何物?云南真有這種“特產”嗎?筆者惡補一番發現,所謂“香精豆”是指在咖啡豆原料中添加了香精、香料等食品添加劑的咖啡豆,咖啡行業內更傾向于稱其為“增味咖啡”。
實際上,盡管一些食品添加劑曾經有過東窗事發之實或長期被妖魔化,但時至今日,食品添加劑已成為食品生產消費行業的尋常之物。《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也并非全盤否定、一禁了之。讓人生疑的,是添加標準和透明度問題。
云南盛產咖啡,已是眾人皆知。更精準的說法,是云南盛產整個咖啡產業鏈的初級原材料——咖啡豆。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2021年度云南省咖啡產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咖啡種植面積達139.29萬畝,咖啡豆產量達10.87萬噸。經過多年發展,云南咖啡產業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其種植面積、產量、農業產值均占全國的98%以上。
今年,云南咖啡“賺錢”了。受國際市場影響,咖啡原材料(咖啡豆)價格水漲船高。據昆明海關統計數據,前三季度,云南咖啡出口量價齊升。出口量達6.3萬噸,同比增長79.3%;出口均價為每公斤22.2元,上漲14.8%。其中,9月單月,云南咖啡出口均價達到每公斤27.6元,為前三季度最高點。
市場是公平的,也是客觀的。但是,云南咖啡的這股“香氣”,不免讓有心之人關注有加,甚至不懷好意。
云南有“香精豆”專業生產企業嗎?筆者通過企查查平臺輸入關鍵詞“云南 香精豆”檢索發現,竟無一家相關注冊企業,查到的香料生產、生物科技企業倒是不少。
不過,在魚龍混雜的網購平臺上,不僅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云南咖啡”供應商,也有不少明確注明銷售“咖啡粉”“咖啡香精”“咖啡糖精”等產品的供應商。
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發展沉淀,云南咖啡產業鏈條上不僅有普洱、保山、臨滄等優勢集中產地,更成長起一大批品牌化市場主體。
筆者認為,在咖啡原材料(咖啡豆)加工及后續流通環節,只要明確告知消費者豆子是經過增味處理的,添加了什么東西,成分、標準如何,讓市場和消費者公開、透明地選擇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