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

蝦稻田尾水治理

時間:2023-07-31 19:59:48       來源:凱迪網

池中的碳纖維是水質凈化小能手。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李慧


(資料圖片)

7月2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潛江市熊口鎮趙腦村萬畝蝦稻共作基地,一個特別的魚池引人注目。

魚池正正方方,水中間和四周豎立著許多黑色的棒子。“這叫碳纖維,是水質凈化小能手。”項目負責人何小亮介紹。

眼前的這個凈化池,只是熊口鎮尾水治理工程的一部分。

尾水,是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它含有大量的魚蝦糞便、殘食和化學藥劑等物質,如果這些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周邊河流中,會對水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熊口鎮是潛江規模最大的小龍蝦養殖基地,一方面,多年的蝦稻養殖難免產生廢水;另一方面,好水才能養好蝦。廢水的有效處理,政府關注,群眾關心。

去年,潛江市與長江產業投資集團合作,探索養殖尾水“智慧治理”新模式。

項目選址趙腦村,采用“四池三壩”的工藝流程和智能化監測系統,對蝦稻田里的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化處理,實現養殖尾水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主要服務以趙腦村為主的周邊7平方公里范圍。

7月初,項目完成現場竣工驗收,日最大處理能力10萬立方米,出水達到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二級標準。

記者看到,尾水通過生態溝渠,首先流入沉淀池靜置,沉淀過濾掉水體中的大塊懸浮物,再進入曝氣池曝氣,通過增氧曝氣的方式可以使水體有機物實現充分氧化。經過氧化的養殖尾水,通過過濾壩,流入生態凈化池。在生態凈化池中,種植了大量水生植物,放養了一些濾食性魚類和螺蚌類底棲生物,用于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營養鹽等。

整個過程,都有“最強大腦”監控。池邊的智能化監測系統,連接水體中的傳感器,能夠及時地監測水質變化,實現對養殖尾水的智能化監測調控。

何小亮介紹,項目讓養殖尾水水質得到凈化,大幅度削減了排入水體的污染負荷,提升了水環境質量,實現目標區域的“水清、產穩、景美、人和”。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