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當年馬超在曹操后方,給曹操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馬騰被殺以后,馬超更是接替了自己父親的部隊,向曹操發起抵抗。其實赤壁之戰曹操會大敗,就跟馬超有著一定的關系。要不是曹操擔心后方的馬超可能就不會選擇同吳蜀僵持,直接發起進攻也不會有后顧之憂,所以馬超相當于是間接幫了他們一個忙。不過在演義中,有一件超的事講述的不太對,也跟這次要介紹的成語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和故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發生在韓遂、馬超叛亂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鐘繇、馬超和龐德。原文如下:
長安郡守鐘繇,飛報曹操;一面引軍拒敵,布陣于野。西涼州前部先鋒馬岱,引軍一萬五千,浩浩蕩蕩,漫山遍野而來……鐘繇上城守護。長安乃西漢建都之處,城郭堅固。壕塹險深,急切攻打不下。一連圍了十日,不能攻破。龐德進計曰:“長安城中土硬水堿,甚不堪食,更兼無柴。今圍十日,軍民饑荒。不如暫且收軍,只須如此如此,長安唾手可得。”馬超曰:“此計大妙!”即時差“令”字旗傳與各部,盡教退軍,馬超親自斷后。各部軍馬漸漸退去。
鐘繇次日登城看時,軍皆退了,只恐有計;令人哨探,果然遠去,方才放心。縱令軍民出城打柴取水,大開城門,放人出入。至第五日,人報馬超兵又到,軍民競奔入城,鐘繇仍復閉城堅守。卻說鐘繇弟鐘進,守把西門,約近三更,城門里一把火起。鐘進急來救時,城邊轉過一人,舉刀縱馬大喝曰:“龐德在此!”鐘進措手不及,被龐德一刀斬于馬下,殺散軍校,斬關斷鎖,放馬超、韓遂軍馬入城。鐘繇從東門棄城而走。馬超、韓遂得了城池。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殺死馬騰全家,馬超興兵叛亂,率部圍攻長安城。長安郡守鐘繇堅守城池,令馬超久攻不下。部將龐德獻策,暫時放棄對長安的圍困,暗中安排士卒混進城中。一切準備妥當后,馬超發動突然襲擊,龐德斬殺周瑜的弟弟鐘進,終于拿下長安城。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漫山遍野”, 意為布滿了山間和田野,形容數量很多或范圍很廣。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盤踞關中及西北一帶的韓遂和馬超等人舉兵對抗曹操,這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不過起因卻與小說中的描述有著巨大的區別。在小說中,馬超的謀反是因為馬騰被殺。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卻是馬超叛亂在前,馬騰被殺在后,馬超也因此背負“背父叛君”的一世罵名。
至于小說中龐德獻策奪取長安的情節,也并非歷史的真實。從《三國志》的相關記載來看,馬超叛亂后并未占據長安城。而龐德也沒有斬殺曹軍將領的記載,而小說中出現的這位鐘進,只不過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人物,也根本不是鐘繇的弟弟。作者之所以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突出龐德的智勇兼備,為后來的龐德戰關羽做鋪墊。
以上就是漫山遍野典故出自哪里,漫山遍野什么意思?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如果您還沒有找到滿意的解決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關文章,有很多漫山遍野典故出自哪里,漫山遍野什么意思?相關的拓展,希望能夠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