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4月17日訊(記者 杜丁)諾輝健康(6606.HK)日前發布的“首份常衛清用戶檢測數據報告”顯示,檢測者中位年齡為45歲,結直腸癌患者最大年齡為88歲,最小年齡為43歲;腺瘤患者最大年齡為85歲,最小年齡為23歲。陽性率最高的3個省市為上海、廣東、北京,分別為11.2%,10.8%和9.1%。
該報告由諾輝健康董事長兼CEO朱葉青于第三屆中國癌癥早篩日“逃不掉的腸胃鏡”主題科普活動現場發布。2021年至2022年,諾輝健康共計服務超50萬常衛清用戶完成檢測,用戶人群覆蓋了包含港澳臺全國所有34個省級行政區。報告顯示,從40歲開始,每10年為界,受檢者人群40-50歲陽性率為4.2%,50-60歲陽性率為5.8%,60-70歲陽性率為9.9%,70歲以上陽性率為10.9%。以腸鏡為標準,常衛清陽性且腸鏡檢出異常發現疾病數據分別為:腺瘤、息肉占比為83.2%,結直腸癌占比為2.7%,其他疾病異常占比為14.1%。
“非常感謝常衛清的種子用戶,感謝他們勇敢面對疾病風險,主動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我們希望在恐懼和勇敢之間搭個橋,推動高風險人群克服對癌癥的心理恐懼,克服就醫拖延癥,主動進行腸胃早篩,主動做腸胃鏡的篩查。改變生命的軌跡,首先要改變認知,改變健康管理習慣。”朱葉青表示,在目前的臨床和醫療科技手段中,防治癌癥最有效的手段是早篩。早篩最重要的價值不是發現癌癥,而是盡可能不漏檢各期癌癥,尤其是在無明顯癥狀的黃金窗口區,發現癌前病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降低發病率,阻斷癌癥的發生。
當天,6位醫生科普大V起底胃腸疾病的因果,從無癥狀階段到癌前病變階段,從飲食健康到體檢盲區,從臨床消化科到大腸外科,穿插內鏡室現場直擊,為防癌早篩吶喊。
從左至右:張凱教授、林國樂教授、齊海梅教授、薄世寧教授、尚書醫生、張毅醫生、朱葉青
6位專家分別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ICU副主任醫師,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應急現場處置指導專家,得到課程《薄世寧•醫學通識50講》主理人,知名科普作家、2020“文津獎”和“吳大猷科普獎”得主薄世寧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結直腸專業組主任醫師、“2018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林國樂教授;北京醫院老年醫學中心主任醫師、老年心血管病知名專家,中華預防醫學會老年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齊海梅教授;國家衛健委“慢病健康管理-癌癥篩查早診培訓項目”副主任委員,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張凱教授;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內鏡診療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委員、醫生品牌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尚書醫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消化內科、消化內鏡診治部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早癌、內痔協作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成員張毅醫生。另外,北京航天中心醫院消化科主任朱元民教授出鏡內鏡室現場直擊并做腸鏡治療及早篩科普。
根據《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國內不知曉結直腸癌篩查方法的人占84.9%,沒做過腸鏡的人占97..4%。有研究顯示95%的體檢漏掉了腸癌篩查。而同時,國內79.9%的結直腸癌患者首次就診即處于III或者IV期。結直腸癌防治的科普在國內依然是大部分人的盲區,65.1%的人不知道結直腸癌風險因素,69.4%的人不知道結直腸癌相關知識,60%的人對內鏡檢查存在顧慮,其中80%顧慮者主要擔憂檢查的不適感。
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高發癌癥前六位中,消化道系統癌癥占4位。中國的結直腸癌患者占全球新增患者的30%,中國的胃癌患者占全球新增患者的44%。結直腸癌是中國近年新發人數增長最快的高發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