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王宏
財聯社記者從業內獲悉,近期監管部門正陸續召集相關保險公司開會,主要內容是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壽險公司調整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控制利差損,要求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從3.5%降到3.0%。主要思想是市場有效,監管有為,主體調節在先,控制節奏,實現軟著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開發產品定價利率或從3.5%降到3.0%
財聯社記者獲悉,近日監管部門陸續召集了多家壽險公司開會,以窗口指導的名義,要求公司調整產品利率,控制利差損。
據悉,監管要求險企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從3.5%降到3.0%。此次調整的主要思路是市場有效,監管有為,主體調節在先,控制節奏,實現軟著陸。
這次調整是不久前監管召集險企進行調研會的后續。3月21日財聯社記者曾報道,為引導人身險業降低負債成本,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銀保監會人身險部組織保險行業協會以及多家保險公司開展調研。將重點調研普通險預定利率分布、分紅險預定利率和分紅水平等公司負債成本情況,以及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對公司和行業的影響,包括對新產品定價、存量業務退保、銷售行為、市場競爭分析變化等的影響。
隨后據報道,監管在北京、南京、武漢三地召開座談會。其中,北京參會的保險公司包括中國人壽、新華人壽、陽光人壽、中郵人壽等;南京參會的保險公司有太保壽險、工銀安盛人壽、安聯人壽、中韓人壽等;武漢參會的保險公司有合眾人壽、國富人壽、國華人壽等。
據當時參會的一位總精算師表示,各險企基本就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達成共識,有公司建議分階段調整,比如普通型長期年金的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目前為年復利3.5%,可以先降到3%,以后再動態調整。具體的調整方案還有待監管研究后出臺。
有保險公司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已經準備好利率3.0的產品了”。也有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此次主要涉及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以往的產品不受影響,行業“炒停售”難以避免。
下調預定利率避免利差損風險
平安非銀團隊表示,我國險企資產配置風格穩健,債券投資比例穩步提升,其他資產以非標資產為主、投資比例持續回落,股票和基金投資比例基本穩定。2018年以來,主要券種長端利率中樞下行,長久期債券和優質非標資產供給有限,保險固收類資產配置面臨挑戰。同時,權益市場波動率較大、對投資收益率影響較大。近年監管按產品類型調整評估利率、防范化解利差損風險。2023年3月銀保監會召開座談會,各險企已就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達成共識。
東吳證券非銀團隊此前曾表示,短期來看,引導降低負債成本將大幅刺激產品銷售,老產品停售炒作難以避免。中期來看,預定利率跟隨評估利率下行,保險公司分紅險占比提升,有望緩解人身險公司剛性負債成本壓力,壽險產品本身保本屬性有望進一步強化。
實際上,監管歷史上有過多次調整評估利率的行動。據悉,1992年到1996年間,保險公司為了和銀行競爭,長期保險的預定利率均在8%以上??紤]到利差損風險,1999年,原保監會下發《關于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全面叫停高預定利率產品,強制壽險公司將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復利2.5%。
此外,從全球市場來看,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末都曾面臨利差損風險。1970年左右,美國壽險業競爭激烈,為提高競爭力,險企銷售大量高負債成本、低利潤產品。1980年左右,利率下行,投資承壓,據美國審計總署統計,1975年-1990年間共有176家人壽和健康保險公司破產,其中80%發生在1982年以后,主要系險企銷售大量對利率敏感的低利潤產品;同時市場壓力致使投資端面臨虧損。
平安非銀團隊表示,參考海外,低利率環境下,負債端主要通過調整壽險產品結構、下調預定利率的方式來避免利差損風險。近年來,我國長端利率地位震蕩、權益市場波動加劇,壽險行業面臨著潛在的利差損風險、險企利潤承壓。保險監管趨嚴,通過發布產品負面清單、下調演示利率、分產品調整評估利率等降低負債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