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廣西新聞網大化4月19日訊(通訊員 藍本能 韋青利)近年來,大化瑤族自治縣團縣委創新實施“135”工作模式,扎實推進引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青少年健康成長與社會治理工作相融合、相促進,不斷激發安置社區青年群體創新創造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堅守“一條主線”,打造和諧平安社區。以古江安置點為綜合治理示范點,加強對重點青少年群體幫扶、凈化美化社區華景、幫助青年就業創業等服務,共建美麗家園。
搭建“三個平臺”,深化高質量服務。創建“廣西青空間”古江安置區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組建志愿服務隊伍,自成立以來,組織開展各類系列活動320次,參與人數約達9500人;創建青年就業服務平臺,為高校畢業生、失業青年提供就業創業信息,目前累計服務青年800名,解決青年就業500余人;創建“兒童之家”活動平臺,以兒童為中心,周末定期開展青少年主題活動、興趣課堂等,目前受益兒童達23680人次。
發揮“五個服務點”,激發青少年創新活力。建立“安小青”志愿服務點,年度開展“七彩假期”愛心捐助、文藝匯演等關愛活動20余次,惠及古江安置區青少年4000余人;建立“戀小青”志愿服務點,每年舉辦大型聯誼活動,邀約心理輔導老師志愿者開展婚戀咨詢服務,目前參與舉辦的聯誼活動的青年累計1000多人次;建立“康小青”志愿服務點,每周六定期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兒童開設有禮儀學習、團隊協作、心理強化、跆拳道等課程;建立“創小青”志愿服務點,每年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各類電商培訓、創業沙龍、招聘會、創業推介會等青年創業就業服務活動,目前共培訓青年3793人次,轉移勞動力2600人次;建立“藝小青”志愿服務點,以培養青少年對琴棋書畫的興趣與愛好,年均舉辦活動50余場,惠及青少年2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