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意思厚積薄發_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意思

時間:2023-05-06 21:43:52       來源:互聯網

1、在廣博讀書而簡約審慎地取用,在深厚積累之后慢慢地釋放出來。

2、出處:宋·蘇軾《稼說送張琥》原文: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于此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4、白話譯文:廣泛地閱覽而簡要地吸取,豐富地積累而精當地表達。

5、我能告訴你的,就只有這些了。

6、你回去路過京城去問一問,有一個名叫蘇轍字子由的,他是我的弟弟。

7、把我對你講的這些話告訴他。

8、擴展資料寫作背景:《稼說送張琥》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雜說。

9、此文是作者寫給好友的,也是一篇贈序。

10、全文以種莊稼開篇,以窮富兩種人的耕種環境、耕種方法以及收獲成果作比,為下文的治學之道做了鋪墊;下文則著重闡釋了治學與種莊稼的聯系,進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種莊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學習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11、這篇雜說作于北宋熙寧九年(1076)末或十年初,作者蘇轍正在京都任職,時逢進士張琥歸家之前來看望蘇軾,作者有感于當時士大夫中滋長著急功近利,淺薄輕率的風氣,因而特地寫了這篇短文送給張琥,并愿與之共勉。

12、作者簡介: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13、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

14、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15、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16、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17、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

18、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19、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20、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21、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

22、二人正銳意于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

23、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

24、王安石頗感憤怒,于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

25、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26、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

27、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28、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

29、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