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以來第四個春節,從慌慌張張到從容不迫,新局面新應對,那些必要的與不必要的,依然有許多細節需要關心需要商榷,也就避免不了爭議。1月5日,湖南省邵陽縣新冠感染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提示,倡導大家在疫情高流行期非必要不返鄉,避免跨地區探親、旅游,盡量減少出行。雖是倡導,但“非必要不返鄉”的字眼出來,還是裹挾著流量攪動了大眾的情緒。
三年疫情四個春節,本應祥和安定的氣氛,被新冠病毒沖擊得七零八落,這是現實;無論多遠都要回家,一家人吃頓飯貼上春聯看春晚,也是現實。
現實PK現實,春節能否返鄉,就是三年抗疫的縮影,在危機之中找方案,從局促里面尋從容。布洛芬、血氧儀、阿茲夫定,取代了核酸、方艙、行程碼,困難還有,并且不能視而不見。
(資料圖)
行至年關,人流聚散,各地防疫壓力能夠想象的到,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新冠病毒感染高峰與冬季呼吸道疾病高發并流,加上老年和兒童易感人群的高比例存在,對鄉鎮鄉村醫療資源的挑戰不容小覷。
“早也陽、晚也陽,不如大家一起陽”的觀念不可取,不僅短期內大規模感染會影響正常社會秩序,而且容易導致新的變異株出現。
傳染病的危害有大有小,但于公于私,從來不存在肆意放任的維度。
社會治理是個復雜的動態命題,好在我們一直在進步。仍以“非必要不返鄉”為例,不同防疫階段有不同的判定標準,不同人群也有不同的認知標準。
春節是國人普遍的情感寄托和團圓傳統,但要不要回家,從來不分對錯,也不存在道德綁定。春節的團圓意味著幸福,但幸福不被特定模式禁錮。
即便沒有疫情,春節在現代化的中國也有了更為豐富的解讀,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極大便利和民眾假休的靈活,團聚不再局限于重要節日。“春節出去旅游,一家人各玩各的”反而形成了另一種風尚。
不過,春節回家的選擇仍是大多數。對于各地政府而言,疫情防控優化下的“待人待客”之道需要更高的治理智慧,善意勸導可以,拒人千里不妥。更重要的是,無論何種倡導,都只是應對潛在風險的第一步,而春節也只是應對新挑戰的第一道關卡。
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和全球毒株的進一步變異可能,擴充醫療資源、強化物資儲備供應、推動疫苗接種等是各地政府尤其是廣大鄉鎮農村地區的系統性和長期性事項,這些事項必要、龐大而瑣碎,從人群摸排、藥物儲備、接診能力,到健康教育、車輛轉運、生活物資,事無巨細一一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