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6月15日訊(記者 段思琦)6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就加強職業健康監測保護勞動者健康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疾控中心輻射安全所所長孫全富表示,大自然當中就有射線和放射性物質,電離輻射無處不在,核輻射技術應用會增加勞動者接觸輻射的機會和增加他們的劑量,勞動者在職業當中受到的劑量如果較大,超過國家規定的劑量限值,會增加這些工作人員罹患惡性腫瘤風險。如果劑量更大,可能危及生命。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核能發展迅速、核輻射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應用越來越普遍。截至2022年底,全國放射診療的醫療衛生機構7.5萬家,工業領域放射單位1.5萬家,總數9萬家,全國約有放射工作人員近百萬人。
核與輻射技術的應用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健康風險和隱患,必須加強保護,控制輻射危害,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從而有效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從2009年開始組織實施放射衛生的各項監測工作,監測工作大大提高了用人單位,包括放射診療機構對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的管理水平,有效保護了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權益。
目前,我國醫院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率在95%以上,不僅監測率很高,他們的劑量也顯著降低,2022年醫院放射工作人員的年有效劑量較2000年下降的70%,目前人均年有效劑量是0.3-0.5 mSv左右。人均年有效劑量下降到了國家規定的年有效劑量限值的1.5%,我們現在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已經得到了有效保障。
與之相對應的,每年診斷的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病例數大幅降低。2022年報告15例,較2012年的32例,下降53%。
孫全富表示,當然,職業性放射性疾病預防控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工業探傷,工業探傷就是用射線來看一個材料或者構件當中有沒有裂縫、有沒有缺陷,一些用人單位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沒有配備法規標準要求的個人劑量報警儀,發生過人員受照事故,應該高度關注工業探傷等近源操作的放射工作人員的急性放射損傷的防治工作。
“再比如礦山,在我國頒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里已經把礦工的高氡暴露作為職業病危害因素,礦工高氡暴露確實需要重視,世界衛生組織和有關科學家做了很多研究,一致認為長期高濃度的暴露于氡,得肺癌的危險就會高一些。”孫全富稱。
另外監測發現,部分醫院的介入放射學,做心臟導管、做支架的,還有核醫學的工作人員受照劑量也偏大,他們的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包括眼晶狀體特異性渾濁,還有染色體畸變率比一般醫院的同事都要高一些,這些都提示他們可能存在一定較高的職業健康風險。這些
都需要采取強有力的監管措施,督促用人單位落實法規標準要求,加大整改力度,切實保護廣大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