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武城縣“噸半糧”十萬畝核心示范區,為民糧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2000余畝玉米喜獲豐收,省、市兩級專家組日前進行了實打測產,玉米產量雖未正式公布,但鐵定大大超過往年。“科學種田就是能多打糧!”該合作社理事長李慶雙感慨地說。
李慶雙介紹,以前種地都是小零散地,噴藥就是靠人背著小噴霧器進行人工作業,效率很低;而且村民對良種的重要性認識也不到位,對科學種田技術不了解、不掌握,糧食產量和質量一直上不去。
為實現糧食增產增收,李慶雙積極學習科學種田、科學管理的經驗和方法。通過爭取,為民糧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的500畝土地被武城縣農業農村局定為農業科技創新試驗基地。中國農科院和縣農業農村局有關專家專門為該合作社量身打造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同時,該合作社借助縣項目資金,建設完善了農田基礎設施。經過3年的努力,試驗基地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的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今年麥收,該合作社的小麥取得了畝產780.87公斤的好成績,成為武城縣“小麥糧王”。
“糧食增產的關鍵在于優良的品種和科學的管理。通過與專家對接,如何施肥、施多少以及噴藥、化控等方面,如今都有專門的指導。所以,我們對糧食增產很有信心。”李慶雙說。
武城縣不斷推動糧食生產向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節本增效方向發展,以“噸半糧”核心區為中心,以點帶面,帶動發展15萬畝輻射區和25萬畝示范帶動區。設立四級“書記指揮田”,強化干部糧食生產責任。同時,為加強技術力量,在對接省、市專家開展技術指導的基礎上,組織縣、鎮兩級農技專家對“噸半糧”核心區進行“包村到戶”,及時提供有關技術指導服務,做到各類生產技術問題及病蟲害災情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指導、第一時間解決,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