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公布了10月份金融數據。從數據來看,社融增量規模、增速均不及市場預期,新增信貸也出現超季節性回落。
“10月份金融數據下行,除受樓市低迷等因素影響外,更多屬于季末透支效應的體現,符合今年以來金融數據波動的一般規律,并不代表寬信用進程逆轉。”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展望后期,在季末透支效應退去、財政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增長取向的帶動下,11月份新增信貸有望恢復同比多增,各項貸款余額增速也將恢復上行。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是主要增長點,也是當前寬信用的一個主要發力點。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認為,展望四季度,不及預期的金融數據、相對溫和的CPI、外部加息預期減弱等因素意味著貨幣政策空間或進一步打開。
對于后續貨幣政策應如何發力,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首先,貨幣政策要綜合運用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方面,穩定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規模,為實體經濟創造合意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滿足企業資金需求;另一方面,繼續加大對工業、普惠小微、綠色、科創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持續改善經濟發展質量。其次,要做好對困難行業企業的幫扶工作,鼓勵銀行因企施策,采取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緩解企業經營負擔,給予企業更多的騰挪空間。此外,要密切關注外部因素沖擊,合理引導人民幣匯率走勢,鼓勵企業積極使用衍生工具對沖匯率風險。
在此背景下,市場普遍認為年內存在降準的可能,尤其是在年底MLF大規模到期的情況下。數據顯示,11月份、12月份分別將有10000億元、5000億元的MLF到期。其中,11月份的到期規模為年內最高。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考慮到年底MLF到期量大,不排除通過降準置換部分MLF的可能,降低金融機構負債成本,引導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適度下行。這樣一來,能夠有效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并增強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民營中小微企業、制造業等重點領域支持,穩定企業發展信心,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就業和消費復蘇。
浙商證券研報認為,當前貨幣政策仍以穩增長、保就業為首要目標,維持穩健略寬松的政策基調,核心仍是寬信用。預計后續存在進一步降低5年期以上LPR的概率。